中心动态

《胃肠病学》前沿速递——第13期:循环circRNA生物标志物组可用于胰腺导管腺癌的早期无创检测

发布时间:2024-01-16 09:49:57 浏览次数:
字号:
+-14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每月两期,一起了解胃肠疾病学术前沿信息!

1.jpg

2.jpg

第13期

3.jpg

循环circRNA生物标志物组可用于胰腺导管腺癌的早期无创检测

通讯作者:

Ajay Goel教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希望之城贝克曼研究所(Beckm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City of Hope)分子诊断和实验治疗学系,希望之城综合癌症中心。

张桂信教授,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院。

背景与目的

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PDAC)是最致命的恶性肿瘤之一。症状延迟出现和缺乏特异性诊断标志物导致患者在PDAC晚期才被诊断。本研究旨在开发基于环状RNA(circRNA)的生物标志物组,以促进PDAC的无创早期检测。

方法

对PDAC患者中过度表达的circRNA进行了系统的全基因组检测。随后,对这些PDAC患者原发肿瘤中的候选标志物进行了验证,然后通过分析2个独立的临床队列-PDAC患者与非疾病对照人群,将其转化为基于血浆的液体活检方法。circRNA组与血浆CA 19-9水平相结合,用于评估其早期诊断PDAC的性能。

结果

最初发现了10个候选circRNA(组成circRNA组)。随后,在基于液体活检的检测中,该组的circRNA被减少到5个,其可有力地识别PDAC患者,并可区分疾病的早期(I/II期)和晚期(III/IV期)。该诊断组检测早期PDAC的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分别为0.83和0.81。当该circRNA组与CA 19-9水平相结合时,在验证队列中识别PDAC患者的诊断性能显著提高(曲线下面积,0.94)。此外,circRNA组还可以有效识别CA 19-9阴性(<37 U/mL)的PDAC患者(曲线下面积,0.85)。

结论

本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circRNA的生物标志物组,其具有作为无创诊断标志物的强大潜力,可用于识别早期PDAC患者。

4.jpg

图1. 图文摘要

研究亮点和启示

胰腺导管腺癌近20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预计到2030年,其将成为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应用无创高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PDAC可以显着提高无症状高危患者的预后。circRNA在细胞和组织中的特异性表达使其成为有吸引力的液体活检生物标志物。

本研究首先在2个circRNA数据集中进行生物标志物筛选,并发现了10个在PDAC中表达上调的候选标志物。随后,在液体活检测试中,该组的circRNA被减少到5个,其可有力地识别PDAC患者,包括从健康人群中识别早期PDAC患者。进一步评估了含5个circRNA标志物组与CA19-9的联合在PDAC所有阶段(包括早期阶段)以及CA19-9 阴性(<37 U/mL)患者中的诊断效能。结果显示,circRNA标志物组与CA19-9联合可显著提高对各个阶段PDAC患者的诊断能力,此外,其还可以有效识别CA 19-9阴性的PDAC患者。尽管此circRNA标志物组与CA19-9联合的诊断方法存在产生假阳性病例的风险,但其识别的更多的高风险个体,可以应用其他检查(包括超声内镜、磁共振胰胆管成像和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以进行进一步明确诊断。

综上所述,本研究开发了一个基于circRNA的生物标志物组,用于早期识别PDAC患者,并在多个队列中进行了训练和验证。更重要的是,当该标志物组与CA 19-9相结合时,其诊断性能进一步提高。最后,circRNA标志物组能够识别CA19-9阴性患者,这突显了这些非编码RNA作为无创且稳健的标记物对于PDAC患者早期检测的临床意义。

译者简介

译者:李琦

5.jpg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医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科研培育基金等科研课题,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篇,多次在DPC等国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优秀壁报奖。研究方向:胰腺导管腺癌的鞘脂代谢;肿瘤药物靶向递送。

审核:施海韵

图片-7.jpg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张澍田

图片-8.jpg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简介

图片-9.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和消化实验室组成。共有医生92人、科研人员12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94人。现有病床150张,消化内镜中心总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46个操作台,其中ERCP6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