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闻
中国肥胖联盟正式成立 多方携手守护国人体重健康
3月1日,在2024世界肥胖日来临前夕,由我院、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中国肥胖大会主办,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支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承办的“中国肥胖大会沟通会暨中国肥胖联盟成立会”在北京成功举行。会上,中国肥胖联盟宣布正式成立。
中国肥胖联盟理事长,我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表示,中国肥胖联盟以提升全人群的体重健康水平为使命,通过多学科融合及全社会参与,促进健康教育、专业培训、转化研究和医学诊疗,最终实现人人拥有健康体重,共同享受健康生活的愿景目标。
多方携手应对肥胖难题
肥胖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难题之一。世界肥胖联盟发布的2023《世界肥胖地图》预测,到2035年全世界将有19亿人患有肥胖症,预计2035年超重和肥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在4.32万亿美元。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超过50%,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不仅导致较高的过早死亡风险,还与多种慢性疾病甚至肿瘤的发生相关。
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未来中国城乡居民超重肥胖率及其所造成的经济负担将呈上升趋势,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
在《“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中,慢性疾病防治规划已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围绕着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因素,作出了包括防控重大慢性病在内的15个专项行动,其中超重肥胖被作为重点多次提及,并倡导成年人维持健康体重。
张忠涛教授指出,我国肥胖的防治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方面公众的健康素养不佳,对肥胖症及其危害的认知不足。同时在专业领域内,还呈现科研不足、治疗方法缺乏规范性、统一性,医护人员缺乏专业培训等问题。另外,在社会层面存在科普知识鱼龙混杂,以及对肥胖患者的歧视和污名化,患者难以寻求公平有效的治疗等问题。他认为,应对肥胖相关的问题与挑战,应该多维度、多学科、全社会共同参与。
早在2021年,在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的倡导下,多学科专家联合发起了首届中国肥胖大会。通过学术探讨与学科交叉,推动肥胖领域临床实践、学术研究、专业教育、疾病防治,已成为肥胖疾病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会议之一。
依托两届中国肥胖大会的成果,中国肥胖联盟由减重与代谢外科、内分泌代谢科、临床营养科、心血管内科、代谢生物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专家学者联合肥胖相关的专业机构、公益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企业、媒体共同发起成立,是中国肥胖防治工作的重要平台。据介绍,中国肥胖联盟将逐步搭建国家肥胖监测和诊疗数据平台,跟踪肥胖患病趋势和相关临床结局;开展结构化培训,提高肥胖诊疗专业技能;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肥胖精准诊疗范式,提升肥胖疾病医疗质量;促进医工、医药合作,推动创新减重医疗产品研发转化。在公众端开展科普健康教育,使全人群重视健康体重自我管理。
构建多学科融合的肥胖精准诊疗体系势在必行
肥胖作为独立的慢性疾病及其他众多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与2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骨关节炎和胆结石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相关。
肥胖的多学科融合诊疗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相关学科的专家联合为患者提供精准化、全方位、高质量的体重管理方案,根据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定制精准的减重方案,科学规范地使用手术、药物和生活方式管理,这也是目前国际流行的现代化诊疗模式,通常能收到较好的减重效果。
我院普外中心减重及代谢外科副主任张鹏教授指出,目前比较棘手的问题是临床诊疗缺乏统一的规范,治疗手段因学科而异,治疗方案随意性强,肥胖专科诊疗水平还有待提升。他认为,需要建立标准化、规范化、一体化的多学科诊疗体系并向全国推广。而此次中国肥胖联盟的成立对于构建基于循证医学和医患共同决策的肥胖多学科诊疗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全社会参与科学减重
中国肥胖联盟的任务之一是加强公众和医护人员对科学减重的理解,通过开展科普教育和健康促进行动,在全社会营造科学减重的氛围。
事实上,在第二届中国肥胖大会上,与会专家就共同启动了“科学减重蓝蜻蜓行动”,通过科普、义诊让公众关注体重健康,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公益帮扶,让肥胖人群远离歧视得到关注和关爱,享有公平的诊疗权利。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助力提升全人群的健康体重水平,在本次活动上还宣布启动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焕新升级的中国肥胖大会将往届积累的丰硕成果进一步拓展延伸,通过常态化运营,携手更多社会力量,开展体重健康促进行动。(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