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心公告

《胃肠病学》前沿速递——第14期: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异型增生内镜下切除后的胃癌发生风险

发布时间:2024-02-06 09:42:59 浏览次数:
字号: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每月两期,一起了解胃肠疾病学术前沿信息!

图片1.jpg

图片2.jpg

第14期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异型增生内镜下切除后的胃癌发生风险

胃异型增生内镜下切除后幽门螺杆菌治疗和胃癌发生风险

通讯作者:

Su Jin Hong,韩国顺天乡大学医学院,消化病中心和研究院

背景与目的:

本研究分析了胃异型增生内镜下切除后幽门螺杆菌(H. pylori)治疗和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

基于韩国全国保险数据,该研究纳入2010年至2020年诊断为胃异型增生(注:包括胃良性肿瘤或胃原位癌)并接受内镜下切除的病人。主要研究结局是内镜下切除术后1年以上发生的胃癌和异时性胃肿瘤,其中胃肿瘤包括胃癌和胃异型增生。术后3年和5年后新发的胃癌视为晚发型胃癌。研究使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了胃癌和异时性胃肿瘤的发病风险,其中H. pylori根除治疗作为时依变量纳入回归模型。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9722例因胃异型增生行内镜下治疗的病人,49.5%的患者接受了H. pylori治疗。经过5.6年的中位随访时间,2406例患者发生胃癌,3342例发生异时性胃肿瘤。H. pylori治疗与较低的胃癌(aHR 0.88, 95%CI 0.80-0.96)和异时性胃肿瘤(aHR 0.76, 95%CI 0.70-0.82)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另外,H. pylori治疗对3年后(aHR 0.84, 95%CI 0.75-0.94)和5年后(aHR 0.80, 95%CI 0.68-0.95)的晚发型胃癌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结论:

在这个全国性队列研究中,胃异型增生内镜下切除后H. pylori治疗降低了胃癌和异时性胃肿瘤发生的风险。

图片3.jpg

图1. 图文摘要

研究亮点与启示

胃癌是全球第六大癌症死亡原因。内镜下切除已成为早期胃癌(EGC)的主要治疗手段,但研究显示内镜治疗后的异时性胃肿瘤复发率高达9.3%。H. pylori是胃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为降低内镜下EGC切除后胃癌复发风险,推荐进行H. pylori根除治疗。但相关的临床证据依然欠缺,且结果不完全一致。

为探究胃异型增生内镜下治疗后H. pylori治疗对胃癌的预防作用,该研究使用来自韩国健康保险审查和评估(HIRA)数据库,构建了一项基于人群的全国性的回顾性队列。该研究根据疾病、操作、耗材等的ICD-10编码纳入了2010-2018年诊断为胃良性肿瘤或胃原位癌且1年内接受内镜下切除的患者,排除了既往接受过H. pylori治疗、有胃癌病史、1年内发生胃癌的患者。H. pylori治疗的处方数据利用韩国药物和解剖治疗化学代码进行识别,主要包括三联和铋剂四联方案。研究纳入了多种协变量,使用了含时依变量的Cox模型、Landmark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等方法控制偏倚。

结果显示H. pylori治疗可降低12%的胃癌、24%的异时性胃肿瘤、16%-20%的晚发型胃癌发病风险。结果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Landmark分析、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中有较好的一致性。另外,早期根除H. pylori可能有更好的获益。

胃癌前病变和H. pylori感染是胃癌的高危因素,但胃癌前病变内镜下治疗后的长期随访研究有限,该研究基于全国性、大样本、长期的随访数据,为胃异型增生内镜下切除后H. pylori治疗对胃癌的预防提供了重要的临床证据。

延伸阅读

图片4.jpg

Helicobacter pylori Treatment and Gastric Cancer Risk After Endoscopic Resection of Dysplasia: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译者简介

译者:郭传国

图片5.jpg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医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友谊医院种子计划等课题,近5年以第一作者在JAMA Oncology, Gut等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多次在DDW、UEGW等国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研究方向: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消化道肿瘤等。

审核:施海韵

图片-7.jpg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张澍田

图片-8.jpg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简介

图片-9.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和消化实验室组成。共有医生92人、科研人员12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94人。现有病床150张,消化内镜中心总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46个操作台,其中ERCP6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