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心公告

《胃肠病学》前沿速递——第17期:蛋白质组学特征揭示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相关亚群

发布时间:2024-03-26 14:28:18 浏览次数:
字号:

引言

《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是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y Association,AGA)的官方杂志,是国际消化病学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提供了胃肠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和权威报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是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是AGA在中国唯一官方指定授权发布《胃肠病学》杂志翻译的单位。

每月两期,一起了解胃肠疾病学术前沿信息!

图片2.jpg

图片3.jpg

第17期

蛋白质组学特征揭示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相关亚群

通讯作者:

沈坤堂,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普通外科

贺福初,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普通外科;蛋白质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蛋白质组学驱动的癌症精准医学研究单元

侯英勇,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普通外科

丁琛,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遗传与发育协同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学院,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病理科、普通外科

背景与目的: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转移和复发率。该研究旨在对GIST的蛋白质组学特征进行描述,以了解其生物学过程和对治疗的敏感性。

方法:

对193名GIST患者进行了定量蛋白质组学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分析,以揭示GIST的生物学特征。通过对GIST细胞系和异种移植小鼠模型进行功能实验,对基于蛋白组学数据获得的假设进行了验证。

结果:

蛋白质组学分析显示来自不同部位或具有不同组织学分级的GIST之间存在分子特征差异。MAPK7被发现并在功能上被证实与GIST的肿瘤细胞增殖相关。综合分析表明,SQSTM1表达增加抑制了患者对甲磺酸伊马替尼的反应。蛋白质组学分型鉴定出了4个具有不同临床和分子属性的蛋白质簇。功能实验证实了SRSF3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和导致不良预后方面的作用。

结论:

该研究揭示了GIST的蛋白质组学特征,为GIST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资源,指出了GIST的潜在治疗方法。

图片4.jpg

图1. 图文摘要

研究亮点与启示

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复发率,术后5年的总体生存率约为54%。伊马替尼疗法是转移性GIST的标准一线治疗,但其疗效因GIST部位而异。当前GIST的风险分层系统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共识标准、修改后的NIH共识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识标准,但仍然不足以满足临床需要。

为探索GIST的分子亚群,该研究对193例GIST肿瘤和127例配对的非肿瘤邻近组织(NATs)进行了蛋白质组学和磷酸蛋白质组学的数据集分析。研究揭示了来自不同部位或具有不同组织学分级的GIST的分子特征差异,并在人类GIST-T1细胞系和/或GIST882细胞系中进行了葡萄糖摄取测定、糖酵解速率测定、细胞迁移和侵袭实验等,以验证相关蛋白分子的功能,并进一步在异种移植小鼠模型中进行验证。

结果显示,SQSTM1在降低胃肠间质瘤伊马替尼敏感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对于预测患者对伊马替尼治疗反应具有潜在应用价值。MAPK7分子被证实与GIST肿瘤细胞增殖相关,而功能实验证实SRSF3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导致预后不良。

分子亚群的研究不足限制了GIST高质量风险分层工具的提出,对胃肠间质瘤进行蛋白质组学和免疫亚群分型为将患者分成与临床结局、治疗反应和生物学特征相关的亚群提供了新的范式,有助于进一步识别患者复发风险分层。

延伸阅读

图片5.jpg


Proteomic Characterization Identiies Clinically Relevant Subgroups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译者简介

译者:陈奕均

图片6.jpg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医师。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研究方向:消化道肿瘤早诊早治。

审核:施海韵

图片-7.jpg

医学博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青年博导。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肠道疾病专业副召集人,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青年论坛副召集人。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多次在DDW、APDW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做汇报交流并获青年研究者奖。主要研究方向:炎症性肠病、结直肠肿瘤与肠道微生态。

总审核:张澍田

图片-8.jpg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院长,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临床医学协同研究创新联盟秘书长,中国医院协会第三、四届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七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九届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第六届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十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第四、五届会长,亚太消化内镜学会第六、七届委员,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第一届会长,中华消化内镜杂志主编,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副主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简介

图片-9.jp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消化中心以食管、胃肠及肝胆胰腺疾病的内镜介入(微微创)诊断与治疗为特色,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由消化一、二、三科、消化内镜中心(全球20家最卓越之一)和消化实验室组成。共有医生92人、科研人员12人、科研辅助人员15人、护士94人。现有病床150张,消化内镜中心总面积5400平方米,共有46个操作台,其中ERCP6台。实验室总面积6000平方米。

西城院区:位于首都核心区(前门南、天坛西)

通州院区: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

顺义院区:位于首都机场附近的后沙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