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医师节】把医疗技术留在高原 把百姓健康记在心上 友谊博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友谊新闻

友谊博览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 顺义院区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

    010-81608585

友谊新闻

【致敬医师节】把医疗技术留在高原 把百姓健康记在心上

发布时间:2020-08-18 浏览次数:
字号: + -

20200818-1.jpg 20200818.png

8月13日下午,圆满完成为期一年援藏任务和压茬式交接工作的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团队、第五批“组团式”医疗援藏专家,我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消化内科学博士魏红涛返回北京。我院副院长邓明卓和科室领导、同事来到机场迎接。

2019年7月15日,魏红涛踏上了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来到了拉萨市人民医院。他克服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医疗支援工作中去。一年的时间,在北京友谊医院的支持下,在魏红涛与受援科室的努力下,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学科影响力逐渐增大,业务水平稳步提升,收获了丰厚的成果: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梗阻性胆管炎诊疗技术提升至全区领先地位;完成兄弟医院危急重症患者转诊、会诊50余次;以“师带徒”的模式因材施教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魏红涛被评为北京扶贫协作奖“突出贡献奖”和拉萨市人民医院先进个人。他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努力发挥专业特长  扎实做好医疗“扶贫攻坚”

2019年9月的一天,腹胀难忍的琼吉(化名)来到了拉萨市人民医院就诊。超声内镜结果显示,琼吉患有胃窦高危间质瘤。在西藏,这种疾病只能依靠手术切除治疗,手术创伤大、费用高、患者康复缓慢。魏红涛与团队针对该患者的诊治进行详细充分的病情分析及术前讨论,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决定采用技术难度更高、创伤更小的“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治疗。手术进行得很成功,琼吉成为了西藏自治区首位接受该项治疗的患者,很快康复出院。

一年的时间里,魏红涛与团队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次”:西藏自治区“首例”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拉萨市人民医院“首例”超声内镜检查、“首例”胰腺周围脓肿的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术、“首例”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道穿刺引流术……魏红涛将北京先进的治疗技术带进西藏,推进多项新项目、新技术在拉萨生根落地,尽量消除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和技术空白,将别人眼里的不可能化为可能。

魏红涛根据拉萨当地消化内科疾病发病特点,结合现状分析,确定围绕防止人民群众“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问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扎实做好医疗“扶贫攻坚战”。

针对急性上消化道出血高死亡率的短板问题,魏红涛引入先进技术,打造绿色通道,推动救治联动机制,优化诊疗流程,通过多学科协调合作,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

为了避免“急病转慢性”,魏红涛带领团队开展急性重症胰腺炎、急性肝炎、急性肝衰竭等疾病的诊治攻关。针对慢病的治疗与管理,魏红涛加强诊疗规范,遏制“慢病进展”,促进“慢病治愈”。他带领消化科从健康宣教、诊疗优化和出院随访等方面下功夫,建立300余例包虫病的随诊队列,开展慢性病毒性肝炎、绦虫病和消化道结核病的回顾性或前瞻性队列研究;普及消化道溃疡患者检查和治疗幽门螺杆菌(HP)的重要性,将HP的灭杀纳入至诊疗规范,以减少疾病发生,做到早期治愈或遏制疾病进展。

推行从“输血”到“造血”转化   实现技术落地

“老师,我能单独和您合张影吗?”在援藏医生的送别会上,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医生邓增曲珍拉住魏红涛,想跟他合影。2019年11月,邓增曲珍来到拉萨市人民医院工作。虽然与魏红涛只相处了半年的时间,但是魏红涛给她的帮助却令她受益匪浅。“魏主任来了以后逐步开展了超声内镜、消化道出血急诊内镜治疗、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等新技术。他给我们讲消化系统疾病诊疗的最新进展,分享学习的方式方法,也会给我们展示他平时的学习渠道、搜索文献的方法。我不太会说话,但是这些都是我真心想说的,非常感谢我们的魏主任,感谢所有的援藏老师。”

援藏时间短暂,人才培养和技术帮扶是核心任务。魏红涛在工作中秉承“重在传承,全面教学,重点培养”的理念,狠抓技能提升。通过“师带徒”的模式,优选骨干医生作为“种子”,因材施教、因人定位,确保技术落地生根。

在医院党委的支持下,魏红涛努力搭建京藏桥梁,将“请进来”和“派出去”相结合,邀请消化内科专家、我院副院长吴静入藏指导;助力“友谊消化直通车”开进拉萨市人民医院,通过开展讲座、现场答疑、内镜高难度手术操作指导等方式带教当地医生。同时,选派科室2名年轻骨干医师前往北京友谊医院进行消化、肝病进修学习和管理跟岗培训。

魏红涛推行科研能力建设,指导建立基于解决临床问题的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帮助每名医生明晰研究方向,重点提升病毒性肝炎、结核性腹膜炎、包虫病、绦虫病等藏区特色疾病的诊治,指导申请院内科研项目7项,中标3项。魏红涛个人也申报了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大科技课题、拉萨市扶贫课题、自治区“组团式”医疗援藏自然基金课题等3项课题。科研能力建设,有效提升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学术水平,科室学科影响力逐渐增大,业务水平稳步提升。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梗阻性胆管炎诊疗技术已处于全区领先地位。帮扶工作从“输血”变为“造血”,实现了技术落地、人才生根。

积极拓展援藏帮扶工作  扩大“医疗援藏”范围

魏红涛还记得初到拉萨第一周,身体还没有适应来势汹汹的高原反应,他就参加了第一个院际急会诊。患者是一名21岁的年轻战士,消化道大出血,情况紧急,需要急诊内镜下止血。患者病变位置特殊,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对医生是很大的挑战。最终,魏红涛运用娴熟的内镜技术成功止血,挽救了战士的生命。一年来,魏红涛所在的消化内科完成自治区人民医院、军区总医院、林芝市人民医院等兄弟医院危急重症患者转诊、会诊50余次。

魏红涛还利用休息时间积极参加义诊,扩大“医疗援藏”范围。他的足迹遍布到堆龙、尼木、当雄、林州县等拉萨市周边和山南、林芝等地,免费给山区百姓、寺庙僧人进行疾病诊治和健康宣教。他还前往军区总医院、阜康医院、拉萨市三院等兄弟医院进行专业讲座、参与疑难病例会诊及内镜手术演示等,提升北京医疗援藏的辐射能力。同时,他兼职北京援藏指挥部医疗保健医生,保障援友在高原地区的身体健康。他多次与西藏电视台、拉萨电视台合作,普及健康知识,提升藏区人民对饮食、饮酒等知识的正确认识,宣讲防疫知识、洗手和戴口罩方法,深获好评。

从技术“老兵”到学科带头人,魏红涛在雪域高原上完成了自己的身份转变,他用先进的医学技术与无私的奉献精神践行了自己作为医者的初心与使命。“一次西藏行,一生西藏情”,魏红涛说:“无论身在何处,我都将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为实现‘健康中国’而不断努力奋斗!”  (宣传中心)

部分文字来源: 新华社、拉萨日报、拉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