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闻
多科联动 密切协作 我院成功抢救肾移植围术期急性心梗患者
陈女士现年53岁,罹患I型糖尿病20余年,3年前进展至尿毒症期开始透析治疗。由于长期的糖尿病并发症,陈女士全身动脉均出现硬化,再加上无法良好耐受透析,陈女士的身体每况日下,经常出现心前区不适的症状和精神症状,肾衰、冠心病加上严重的糖尿病,她随时面临生命危险。多方求医无果后,陈女士及家人慕名找到我院泌尿中心肾移植科,经过全身评估和多学科会诊,陈女士决定放手一搏,加入肾脏移植候选名单,为自己再争取一次活下去的机会。
围手术期险象环生 术后急性心梗面临生死考验
守得云开见月明,经过数百天的等待,在今年8月的一天,陈女士终于等到了与自己配型相符的肾脏,迎来了肾移植手术。与其他尿毒症患者不同,由于长期患有糖尿病的缘故,陈女士全身大动脉均存在严重的硬化,尤其是髂外动脉全程硬化,可供血管吻合的部位非常有限,而在充满硬化斑块的动脉血管上进行手术操作宛如在刀尖上跳舞。我院肾移植团队的专家们基于既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每一针的缝合都做到极致精准,顺利的完成了肾脏移植手术。
然而高效顺利地完成手术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尽管移植肾功能在术后即刻开始恢复,但是在术后第二天,陈女士就出现了持续的胸痛伴肩背部放射的症状,完善检查后提示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中的一类。肾移植术后出现ACS预示着患者存在极高的围术期死亡风险,国际上报道该类患者的死亡率在5%-20%,死亡风险增加14倍,且心血管并发症可占肾移植患者全因死亡率的50%以上。而此时由于心梗对于循环系统的影响,血压不能维持,陈女士移植肾的尿量逐渐减少,随时可能进入心衰导致肾衰,肾衰又加重心衰的恶性循环中,危及生命。
多学科协作(MDT)诊疗模式 为患者注入“强心剂” 吃下“定心丸”
危急时刻,肾移植团队决定立即启动多学科合作机制。医务处协调组织心血管中心及重症医学科进行会诊,大家很快达成共识:陈女士肾移植术后出血风险极高,移植肾功能尚未完全恢复,且发生ACS的情况下,应该积极维持循环稳定,尽早启动持续肾替代治疗。重症医学科主任段美丽领导的重症团队在精密监测患者心肺功能的基础上,利用持续肾替代治疗为陈女士保驾护航,帮助患者排出体内毒素与多余水分、减轻心脏负荷,为心脏与移植肾功能的协同恢复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更为陈女士度过最危险的时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与此同时,心血管中心副主任黄榕翀带领团队及时为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进一步明确了患者心脏血管狭窄的情况,并充分平衡术后出血风险与抗凝需要的治疗矛盾,制定了详尽的个体化冠心病二级预防用药方案及随访计划,为患者后续的顺利恢复增加了一层保障,让患者与家属吃下了又一颗“定心丸”。
移植肾功能渐入佳境 患者如愿以偿与家人中秋团聚
陈女士很快就从重病监护室和冠心病监护病房转回了肾移植病房。在陈女士的心脏功能稳定之后,她的移植肾重新开始工作,尿量也逐渐增多,整个人的精神与身体状况大为改观,未再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她在术后能第一次下地行走之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经历了将近一个月的连续“闯关”,2022年9月9日,陈女士的身体达到出院标准,终于能回家了。离开前,她说出了一直埋藏于心底的愿望,在刚得知要住院的消息时,她曾暗自祈祷,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在中秋节之时回到家中,与家人们团聚,感谢北京友谊医院肾移植与多学科合作的团队,让她如愿以偿,能在中秋佳节回到家人们的身边,共贺新生。
器官移植被称为“外科手术王冠上的明珠”,这不仅是因为器官移植手术技术难度高、风险大,更是由于器官移植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密切合作,包括术前的评估、术中的配合以及术后多脏器功能维护等方面的内容。一台肾移植手术的成功不仅需要移植医生高超的手术技巧与丰富的术后管理经验,更加离不开肾内科透析室、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中心、超声影像科、手术室、药剂科、感染内科、输血科等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与支持。长久以来,北京友谊医院泌尿中心肾脏移植团队与相关科室积极开展合作,共建多学科诊疗MDT团队,以增加对疑难危重患者进行有效救治的效率,最大程度保障移植手术效果,确保患者围手术期的生命安全。未来,泌尿中心肾脏移植团队将继续强化与各科室的合作,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更好地为肾移植患者服务。 (泌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