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闻
【友谊人在西藏】援藏77天 我院抗疫医疗队顺利凯旋
11月2日上午,北京援藏抗疫医疗队的378名队员离开拉萨,结束了援助工作。来自我院的5名医疗队员:我院援藏干部、北京援藏抗疫医疗队副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孙树学,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庄海舟,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于刚刚,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梁思文,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丁宁圆满完成任务,平安返京。自8月17日抵达拉萨后,友谊医疗队员们不顾高原反应的不适,迅速投入工作,奋战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建设核酸检测实验室、开展临床救治、指导院感防控……队员们义无反顾、坚守岗位,与当地医护人员并肩作战,为拉萨疫情防控贡献首都力量。
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快速核酸检测是迅速发现传染源、锁定管控目标、研判疫情防控风险的重要手段,因此提高拉萨核酸检测能力成为医疗队抵达拉萨后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援藏干部、北京援藏抗疫医疗队副领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孙树学第一时间了解拉萨疫情防控形势,按照北京援藏指挥部的要求领受任务,与有关方面进行对接,连夜部署、施工,建设改造当地核酸检测实验室。孙树学介绍:“北京援藏医疗队分别用时30小时、36小时建成两个核酸实验室,快速兑现了北京市援助拉萨市15万管核酸检测能力的承诺,为拉萨疫情防控开展精准排查、人员管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在抗疫过程中,北京医疗队实验室保障承担了拉萨市最大的社会面筛查样本量和全市超过50%的方舱医院样本量,截至11月1日,已累计进行核酸检测836.8万管,完成1565.3万人次的检测量,为疫情防控、流调溯源、精准排查提供保障。这份成绩来之不易,离不开孙树学与援藏医疗专家的努力付出。8月22日孙树学突发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接受了全麻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第二天一早,病床前的他又第一时间投入了工作。
承担方舱重要任务
柳梧体育场方舱被称为“拉萨第一方舱”,承担了疫情期间最重的收治任务。我院4位临床专家——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庄海舟、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于刚刚、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梁思文、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全部进舱指导患者救治、方舱管理和院感防控,在柳梧方舱被设为亚定点医院之后,救治任务更重,北京专家成为方舱救治的兜底支撑,每日负责进行方舱重点患者会诊、舱外患者筛查。
由于方舱医院建立时间短,各种制度、流程都不够完整、规范,专家组优化方舱医院的运行管理流程。专家组长庄海舟主任参与修订方舱医院的《患者诊疗实施方案3.0》、《高危患者筛查指标》,编制《简化结构式首次病程记录》,编制《方舱医院隔离单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方舱内职业暴露处理流程》、《方舱医护不良事件讨论记录单》等文件,制订了包括心肺复苏、过敏性休克、急性心衰、哮喘、低血糖昏迷、高血压危象等紧急情况处理流程。
由于方舱内患者较多,情况较为复杂,需要有经验的医师开展方舱医院内重点患者筛查、会诊,提出转诊意见。梁思文主任每次都早早进舱,详细耐心询问每一个需要会诊的患者。舱内专家们每天要巡诊8-10个方舱病区,会诊舱内二线提交的重点患者;而舱外专家通过医院信息系统调阅患者的化验检查和CT影像,每日进行筛查,丁宁主任推动舱内舱外文件共享,让舱内二线同步看到舱外专家筛查出的重点患者和诊疗建议,明显提高了舱内外联动工作效率。
梳理规范救治流程
临床专家组加强方舱医院的院感防控指导,积极排查方舱存在的院感隐患,与方舱院感管理人员和北京院感专家开展线上线下交流。于刚刚主任曾为援鄂医疗队成员,他借鉴武汉和北京小汤山定点医院管理经验,提出重点点位全时段监控、人员分区模块化管理、加强培训和考核、保证人员配比结构、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注意暴露后处理等多项专业建议并推动实施,提升了方舱的安全运行水平。到目前,方舱医疗组未发生一例院感事件。
此外,临床专家组还参加抗疫相关会议,参与指导新建方舱患者救治、院感防控、重病人筛查和转诊等工作,以及抗病毒治疗,方舱抢救区域的建立和规范。
77个日夜风雨兼程,5位医疗队员用坚持与汗水践行医者使命,诠释“最美逆行者”的责任与担当。再过几日,队员们就将解除隔离观察,回归到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继续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贡献力量。(宣传中心)
下一篇: 我院启动疼痛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