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闻
我院入选首批“北京市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建设单位”
近日,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圆满落幕。期间,大会举行了北京市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建设单位、试点建设基地授牌仪式。我院入选首批“北京市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建设单位”。我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振常作为第一批示范单位代表,上台接受颁牌。
北京市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建设项目是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和北京市知识产权局联合发布,通过探索海内外中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新模式,提升中医药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打造中医药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北京样板”。
2008年,我院牵头组建了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开设《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思路与进展》等课程。2011年,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在我院挂牌,作为北京市唯一的综合型中西医结合研究所,联合国内外众多中西医结合机构与专家,共同开展医、教、研工作。2019年,医院作为北京地区首家医疗机构,被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授予“北京市知识产权运营办公室”建设单位。同年,医院还先后被原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授予“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被原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授予“中关村技术转移服务平台”。2020年,医院再次作为北京地区首家医疗机构,被北京市知识产权局授予“北京市知识产权示范单位”。2021年我院获批全市首个临床药学研究所,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目前,医院在中医药领域已转化专利3项,项目合同金额700万元。
我院党委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相关工作。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委市政府、市中医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的领导和支持下,2023年,我院获批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单位”。医院现集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学科,北京市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重点建设学科,首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系,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研究所为一体,交叉融合,学科资源丰富,综合优势明显,在肝病、感染、重症、儿科等专业领域具有良好的历史传承,积累了丰富的诊治经验,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诊治的优良传统。通过多年发展,结合学科特色,医院在六大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向上传承创新,形成相对成熟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特色与基础科研工作经验,并自主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优秀人才。
基于中西医协同诊疗模式,医院研究制定实施“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协同诊疗方案,提升重点学科的诊疗水平,建立中西医六大协同诊疗机制,形成北京友谊医院中西医协同消化疾病学科群、感染重症学科群、儿童医疗学科群、心身疾病学科群、老年疾病学科群和临床中药学科群等六大优势学科群。
过去国内外医学界一致认为肝硬化不可逆转。上世纪九十年代王宝恩教授运用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中医药,打破了肝硬化不能逆转的传统观念,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并证明了“中医药阻断及逆转肝硬化”的新观点。根据传统医学理论和多年临床经验提出“补气活血治疗肝纤维化”理论,研制出中药复方制剂“861合剂”,通过复方中药临床研究,采用国际公认的病理学评价标准证实了肝硬化可被中药逆转。随后复方861合剂成功转化为丹芪和肝颗粒作为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药物。王宝恩教授及其传承团队牵头制订了国内首部《肝纤维化诊断及疗效评估共识》,先后荣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著名内科学家张淑文教授联合创建了中西医治疗多脏衰的体系。首次制订脓毒症多脏器功能衰竭(MODS)中西医结合诊断标准及预后评估系统,建立 MODS 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儿科学家李贵研创了儿科常见病中西医特色疗法,传承发扬了小儿血瘀证的中西医结合疗法。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与友谊儿科老一代中西医结合专家共同研发了近百个方剂,目前“咳喘平合剂”、“利咽合剂”等11种已作为院内制剂成为儿科特色,受到患儿家长的认可和欢迎。首都国医名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宗修英出身中医世家,对于中医治疗脾胃、血液、妇科杂症等疾病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见解和临证经验,研制生血散、止血散等验方。
学科的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沃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双领”人才、名老中医传承人、“西学中”高级人才的培养,助力通腹颗粒、清咽生音口服液、小儿咳喘平合剂、小儿支气管炎合剂等主要成果转化。目前,医院在库授权专利414件,中医药领域授权发明专利14件,实用新型专利18件,实质审查中的发明专利申请5件。今后还将进一步加强与中医药大学、中医医院和中药知名企业及特色制剂项目的合作,强强联手形成合力,促进学科创新与发展。
未来,我院在科技成果转化转移工作方面将继续完善项目管理机制,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聚焦核心、做出精品”为目标,将“高水平团队”与“高质量成果”列为核心服务对象,丰富和完善院内知识产权保护与推广机制,进一步激发转化动力,推动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高质量发展。 (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