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闻
【中关村论坛】媒体聚焦国际首创单镜头3D内镜成像系统
4月25日至29日,2024中关村论坛在北京举办。日前,“2024中关村论坛——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题参访活动走进我院(西城院区)。在此次活动中,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科技日报、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日报等数十家媒体详细了解了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情况,他们来到消化内镜中心,观摩了国际首创单镜头3D内镜成像系统的操作,并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2022年9月,在北京市大力支持下,我院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科院苏州国科医工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申报“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并于2023年3月最终获批。三家单位在消化健康领域各有优势,形成了紧密合作的“产学研医”协同创新体系。“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的成功获批,是我院继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后,获得的又一重要国家级平台。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属机构唯一的医药健康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也是市属医院及首医系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总体定位为: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为导向,立足消化系统重大疾病前沿应用基础研究,充分发挥临床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围绕消化系统重大疾病、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常见消化系统慢性病开展全链条研究,形成统筹全国的消化健康应用基础研究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消化领域综合创新高地。
实验室重点从新药物、新器械、新策略和新体系四个方向开展消化系统疾病前沿科研创新工作,既往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一是揭示了常见/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关键机制,推进了创新药物研发和临床转化,助推药物研发和我国自主创新药物上市。二是突破了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仪器的核心技术,研发了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型的医疗设备。三是规范了常见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策略,助推了综合诊疗策略的更新迭代。四是建立了以队列为核心的转化研究体系,为新药创制和医工研发提供平台的支撑。基于以上成果,团队累积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42项,近5年,发表生物医药领域高影响力期刊学术论文200余篇。
目前,实验室已建立了6大创新研究和支撑平台,包括基础研究平台、消化疾病新药临床研究平台、诊疗设备联合研发平台、转化医学研究平台、临床样本库和临床研究综合体系,为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基础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国际首创单镜头3D内镜成像系统
消化道肿瘤包括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这类疾病不仅严重威胁着人民健康,也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消化道肿瘤的预后与肿瘤分期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和精准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相比进展期肿瘤,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的5年生存率要高出许多。因此,及时发现和准确诊断消化道肿瘤尤为关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消化内窥镜作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消化道肿瘤的首选方法。然而, 在当前的肠镜检查中,微小或隐藏的病变往往难以识别。如何精准观察病变, 特别是细微病变的真实形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肠镜检查中微小/隐藏病变难以识别的问题,我院消化中心在著名消化内科专家张澍田教授的带领下,在国际上首创了可用于消化内镜的单目3D成像系统,这也是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成果之一。该系统基于单眼立体成像原理,运用自主研发“双网络超分辨成像算法”,通过高速处理器对内镜的每一帧图像信号进行甄别处理,形成真实左右眼图像,从而普通内镜图像转化为3D图像,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消化道内部的立体观察。该系统适配目前市面上任何品牌、规格的消化内镜,做到了在不改变任何现有内镜系统及使用习惯的前提下,通过增加运动视差、构筑立体知觉,帮助发现扁平/微小/隐藏病变的隆起、凹陷等三维结构特征。通过多中心、大样本、交叉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2D肠镜相比,使用3D肠镜能够将息肉检出率提高1.54倍、腺瘤检出率提高1.45倍。
未来,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将瞄准国内外消化系统疾病的前沿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消化系统重大疾病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力争在消化系统重大疾病的早期精准诊治、难治性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等方面取得突破,为改善人民健康水平,助力“健康中国 2030”的实现做出更好贡献。 (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