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新闻
我院ICM植入术精准定位 破解患者晕厥诊断难题
晕厥,这一突如其来的症状,常常令人措手不及,其背后的原因往往错综复杂,可能预示着身体内某种潜在疾病的存在,是健康发出的预警信号。在这些潜在病因之中,心源性疾病所致的晕厥尤其不容忽视,如若不及时查明病因,可能会使患者面临生命危险。然而,由于很多患者发病突然,等赶到医院就医时症状往往自行缓解,给医生的诊断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近期,我院心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为两名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植入ICM(植入式心电记录器),植入两周后,ICM精准地监测到了与晕厥直接相关的心律失常事件。团队据此准确找到两名患者的病因,迅速实施精准治疗,使患者转危为安,避免了晕厥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自去年9月起,李先生多次无明显诱因地突发意识丧失,晕厥并跌倒,导致头颅外伤。尽管李先生接受了一系列详尽的检查,包括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颅核磁、颈动脉超声以及脑电图等,但仍未能查出其晕厥的具体原因。
我院心内科彭晖主任医师和孙志军副主任医师团队对患者病情系统分析后,考虑心源性晕厥的可能性,为李先生植入ICM进行长期心电监测,以期精准捕捉晕厥发作时的心律失常情况,从而确定晕厥的具体原因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在术后第16天进行常规门诊复查时,医生发现ICM记录到患者间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最长达13秒的心室停搏,这是一种极易导致心脏性猝死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晕厥的真正元凶。明确了病因后,彭晖主任医师、孙志军副主任医师以及团队成员邸北冰主治医师、梁立丰医师迅速行动,为李先生成功植入了双腔永久起搏器,使李先生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87岁的患者刘爷爷,自今年1月开始多次出现无诱因的突发黑蒙及晕厥。他因晕厥跌倒,致多处软组织挫伤,并遭受了一次严重的头部外伤,这对他的生活和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也让他的子女感到焦虑和担忧。尽管刘爷爷在数月内多次前往急诊、神内科和心内科就诊,并接受了多种检查,但除了多次复查的24小时和48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偶发房早和室早外,并未发现其他严重的临床问题,引起刘爷爷晕厥的原因仍旧是个谜团。
面对这一情况,彭晖和孙志军在与患者及其家属深入沟通后,建议植入ICM进行长期监测。在植入ICM后的第17天,刘爷爷在门诊复查时正好出现了晕厥前兆。医生及时调取了ICM的心电监测数据,数据显示当天刘爷爷发生了9次阵发性的心动过速,这正是刘爷爷晕厥的原因。随后,刘爷爷住院接受了进一步的心脏电生理检查,检查结果证实为右心房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基于这一诊断,医生为刘爷爷实施了房速射频消融手术。手术十分成功,术后,刘爷爷再未出现晕厥症状,重回正常生活。
晕厥是一种常见临床症状,是由脑灌注不足引起的短暂性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短,可迅速而自发地恢复。但其病因繁多,机制复杂,常规方法在病因诊断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孙志军介绍,“研究表明经过常规检查后仍有约40%的晕厥患者无法明确病因,而这些不明原因的晕厥患者死亡风险为健康人群的1.32倍,大多数不明原因晕厥的病因为心源性晕厥,而心源性晕厥6个月内的死亡率超过10%。”
诊断心源性晕厥的关键是明确症状与心电图动态变化的相关性,但是动态心电图等常规心电检查仅能记录24小时至14天的心电信息,晕厥症状多呈散发且通常相邻2次发作间隔长达数月甚至1-2年,因此持续记录心电信息对于晕厥患者的诊断十分重要。目前临床常规检查对不明原因晕厥诊断率较低,例如动态心电图仅为2%,体外循环记录仪为20%,在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心脏电生理检查仅为 11%。植入式心电记录器(ICM)是一种埋植于皮下持续监测患者心电信息的可程控设备。彭晖介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明ICM对于晕厥的病因检出率高,能够及时、准确、完整记录到晕厥症状发作时心电情况,其诊断率为常规院内心电图监测的6.5倍,可以帮助高达78%的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明确诊断。"此外,ICM除了能够明确晕厥病因,更能够为心脏性猝死预防、心房颤动筛查和管理、隐源性卒中,以及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的日常监测提供重要证据。
近年来,我院心内科起搏电生理团队在心律失常的诊治与介入治疗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特别是在晕厥诊断、心脏性猝死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该团队在彭晖和孙志军的带领下,在京津冀地区率先开展晕厥/心脏性猝死防治特色门诊,积极开展包括ICM在内的长程心电监测在晕厥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为众多晕厥和其他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诊疗。如今,友谊起搏电生理团队已成为具备ICM植入技术和带教资质的国内少数几家中心之一,在心电监测技术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为众多不明原因晕厥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