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给药方式助力噪声性听力损失治疗(2024.02.27 健康报) 友谊博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媒体报道

友谊博览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 顺义院区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

    010-81608585

媒体报道

新给药方式助力噪声性听力损失治疗(2024.02.27 健康报)

来源:健康报
字号: + -

本报讯(记者 崔芳 特约记者 王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柳柯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尹斓教授课题组采用单次、微创、可控的中耳注射方法,完全恢复了噪声暴露后小鼠的听力损失和耳蜗突触损害的系统工作。这种新的给药方式有望为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治疗带来突破。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纳米科学领域期刊《纳米技术》上。

据介绍,噪声性听力损失是感音神经性聋的主要形式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有数亿人正在遭受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困扰。噪声性听力损失的治疗长期以来是临床难题,其中最大的难点是常规给药方式无法穿越血迷路屏障进入内耳发挥治疗作用。

而在上述研究中,合作双方设计并定制了一种可进行鼓室注射的中耳药物递送系统,该系统包含PLGAPEG-PLGA温敏水凝胶、PLGA纳米缓释微球以及负载药物—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其中,专门用于鼓室注射的水凝胶在温度低于30.5℃时转变为液态,在温度达到37℃时可快速转变为半固体状态。该特性确保了药载水凝胶适于鼓室注射并长时间在中耳腔驻留,两周内可完全降解,具有高效的药物缓释能力。

接下来,科研人员利用带有绿色荧光的C6染料来评估凝胶缓释药物进入内耳的情况,发现经过凝胶缓释进入内耳的药物浓度和剂量均显著高于单纯药物中耳注射组。进一步研究发现,经过中耳递送进入内耳的BDNF有效地发挥了对耳蜗带状突触损害的修复作用。

此后,研究人员还对噪声诱导听力损失和带状突触损害的小鼠进行药载温敏水凝胶鼓室注射,并在注射后第2天、第7天和第14天检测小鼠听力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负载BDNF的水凝胶注射后第7天即可在小鼠中观察到听力恢复现象,注射后第14天小鼠听力得到了完全的恢复。

此外,研究团队还通过实验确认,这种中耳载药温敏水凝胶的递送系统具有微创、可控、可排出、无残留等特点,具有临床转化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