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肝病诊疗精准化新范式 海内外专家共探肝衰竭诊疗前沿 友谊博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友谊新闻

友谊博览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 顺义院区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

    010-81608585

友谊新闻

构筑肝病诊疗精准化新范式 海内外专家共探肝衰竭诊疗前沿

发布时间:2025-10-20 浏览次数:
字号: + -

近日,“世界华人医师协会肝脏病学专业委员会临床病理专题会暨第九届临床病理大师班”在青岛盛大启幕。本次会议由世界华人医师协会肝脏病学专业委员会、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消化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我院主办,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协办。本次会议汇聚海内外华人肝病领域专家学者,共同围绕肝衰竭临床病理诊疗前沿展开深度学术研讨,为全球华人肝病诊疗领域搭建起高水平的学术合作与经验共享平台。会议开幕式由专委会秘书长、我院单姗主持。

共绘肝病诊疗新图景

大会主席、我院赵新颜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临床病理大师班”是我院肝病中心的品牌学术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九届。本届会议以“肝衰竭”为核心主题,创新采用“专题讲座+病例研讨”相结合的形式,旨在帮助与会者深入掌握肝衰竭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推动诊疗水平提升。他特别感谢海内外华人专家的参与以及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为会议提供的优质学术环境,并向线上线下关注会议的各界人士致以谢意。

我院常务副院长尤红教授通过线上方式代表主办方致辞。她对会议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感谢海内外专家齐聚青岛共赴这场高水平学术盛会,并代表我院向所有支持会议的同仁表达感谢。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肝脏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我院贾继东教授线上致辞时指出,临床肝脏病学的发展依托“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肝脏病理”三大支柱,其中肝脏病理对疑难肝病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而肝脏病理医生的培养需兼顾深厚的临床认知与扎实的病理功底。期待通过中外专家多维度互动,激发更多医生对肝脏病理的关注,助力疑难肝病诊疗水平突破。

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刘振胜代表协办单位致辞。他表示,世界华人医师协会为全球华人医师的学术交流、技术探讨与临床研究合作搭建了重要桥梁,去年该协会肝病学专委会在青岛成立时,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便已深度参与,此次再度协办专题会,将进一步推动青岛地区肝病诊疗能力提升。

同时,他提及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发展转型:在传染病防控能力提升、传染病发病率下降的背景下,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从传统传染病专科医院向“小专科、精专科、大综合”方向发展,依托政策支持及北京友谊医院等国内顶尖医疗机构的帮扶,肝病学科近年来取得显著进步。此次中心组织大批医护人员参会学习,希望借助专家智慧提升肝脏病理诊断与综合诊疗能力,同时诚挚邀请海内外华人医师常来青岛交流指导。

多维度解构肝衰竭诊疗关键

在主旨报告环节,海内外专家带来多场聚焦肝衰竭诊疗的深度分享。天津市人民医院韩涛教授明确了肝衰竭的定义、病因演变及分类诊断标准,重点介绍了慢加急性肝衰竭的A/B/C新型分型及动态评估体系;强调了“三早一体系”的综合全程管理策略,即通过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和肝移植等多种手段,积极防治并发症;展望了未来在发病机制研究、早期预警和创新疗法等方面面临的挑战与方向。

赵新颜教授指出,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如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导致的INR和TB升高等具有一定相似性,但其病理特点却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程度重、浸润的炎性细胞性质各异,并可伴有小泡脂变或血管内皮损伤等。因此,透过形态学分析不仅能助力针对病因的有效治疗,也为合理选择肝移植的最佳时机提供了关键依据。

加拿大多伦多西奈山医院刘纪民教授表示,脂肪性肝病是一个涵盖广泛疾病的疾病谱。其相关的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一系列特征性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包括肝脂肪变性、脂肪性肝炎、微泡性脂肪变性、肝细胞坏死、潜在的慢性肝损伤/肝硬化以及胆汁淤积等。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张旭晨教授指出,病理学家在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诊断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其结论直接影响临床诊疗。感染相关的急性肝衰竭其病理特征常与其他病因重叠,且可能同时存在双重、多重感染,增加了诊断复杂性。而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病理表现则更具异质性,需结合基础慢性肝病与急性诱因建立标准化定义以更好区分其组织学模式。

美国南阿拉巴马大学辛伟教授阐述肝移植后移植物失功的病理损伤模式。移植肝失功的病理评估原则与术前相似,首要挑战在于不同病因之间存在显著的组织学重叠,如排斥、血管或胆道问题、复发疾病、感染及药物损伤等。精准诊断需遵循系统方法:结合移植后的时间窗进行评估;识别出占主导地位的损伤模式;必须将病理发现与临床具体情况及各类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紧密关联和综合分析,从而得出最准确的病因判断。

我院朱志军教授指出,尽管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内科治疗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其死亡率依然很高,亟需建立多学科协作的应对体系。肝移植是该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尤其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高危患者,亲属活体肝移植是快速获取供体的有效方式。内科治疗应与肝移植评估同步进行,将其作为备选或应急方案。辅助性肝移植具有独特优势,既能挽救生命,又有望避免终身免疫抑制治疗,建议扩大其临床应用范围。

单姗教授通过病例分享指出,对于小儿反复发热伴急性肝衰竭的疑难诊断,首要任务是鉴别发热与肝衰竭之间的因果关系。其诊断主要依赖于详尽的临床表现分析、关键的肝穿刺病理学检查以及基因检测。对于表现为急性肝衰竭或转氨酶反复异常升高的患儿,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存在NBAS基因变异的可能性。

美国凯撒医疗中心赖金平教授通过多个病例阐述,病理学家在诊断急性及慢加急性肝衰竭时,需采用以损伤模式为基础的客观分析方法诊断不能仅局限于形态学观察,而必须整合详细的临床病史、影像学及血清学结果,以鉴别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感染等多种诱因。病理医生应提供精确的病因学诊断以指导治疗决策,最终目标是服务于患者整体管理,而非仅仅解读切片。

美国梅奥中心陈宗明教授介绍道,正常的肝功能高度依赖于其独特的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或肝窦病变引发的血供异常会严重损害肝功能,其临床表现多样,可呈现为急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或严重慢性肝病,具体取决于病变的解剖位置、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肝脏血流长期异常不仅是肝硬化的诱因,更会显著增加罹患肝腺瘤和肝细胞癌的风险。

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胡克勤教授系统比较了东西方国家急性和慢加急性肝衰竭在病因、临床表现及诊疗策略上的异同。急性肝衰竭在西方以对乙酰氨基酚引起为主,在东方则以肝炎病毒感染更为常见。急性肝衰竭患者更年轻、无基础肝病,以颅内高压、脑水肿引起的肝性脑病为特征,而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年龄较大,常伴有门脉高压体征和多器官功能障碍。西方广泛应用N-乙酰半胱氨酸治疗急性肝衰竭,而东方则更常采用保肝药物和人工肝支持治疗。

我院邓优通过病理分享阐述了三点核心诊疗体会,药物性肝损伤所致肝衰竭虽发病率较低但病情进展迅速、预后较差;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生物标志物,致使鉴别诊断困难,需结合损伤机制、临床表型及多种预后模型进行综合评估;面对此类危重疾病,应采取积极内科治疗与一体化全链条管理模式,为患者争取肝移植时间并改善预后。

我院索宇鸿总结指出,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会持续进展的炎性疾病,诊断或治疗延误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乃至肝衰竭。该病起病临床表现多样,可从无症状直至急性肝衰竭,并且它也是导致肝衰竭的常见原因之一。目前临床治疗方案有限,主要依靠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则是最后的“保底”治疗手段。

群贤荟萃展风华

本次会议构建了全球华人肝病诊疗领域的学术共同体,主旨分享实现了从宏观指南到微观病理的全维度覆盖。海内外专家线上线下联动的协作模式,不仅强化了病理诊断核心价值,更为青年医师搭建了跨文化学习平台。相信本次会议将持续推动临床与病理融合创新,为全球华人肝病患者带来更精准的诊疗方案。

肝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