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宣传 大温暖
做有温度的宣传,就像打开一扇沟通的窗,让医院里面的医生和外面的患者都被真实客观地展示出来。而科室宣传员,就是推开这扇窗的手。做科普也是一样,不能用满篇专业的词语和高大上的文献堆积,可以是老百姓的语言,是漫画,你只有让他看懂了,打动内心了,才是有效的沟通,才是用心引领,鼓舞人心。
举个简单的例子。医生每天最日常的工作就是跟病人谈话,每个病人情况不一样,有的轻有的重。每次谈话实际上就是一个小型的科普。患者里有的人有医疗知识,但更多人不具备医疗的基础知识。如果我们不利用这个机会,把他的疑问解决掉,把他的困难解决掉,他可能就信任不了医生。这种不信任越久,双方的矛盾就越大。我们写科普的时候,就可以从每一天的谈话中选题,患者和家属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最需要科普的。
麻醉科和手术室,几乎不被大众所了解,这里不看病,不检查,不会主动去找病人,而是被动接纳患者的地方。这就更需要我们把手术室里的温情传播出去,把科普知识告诉大家。比如手术室什么样?全麻怎么做?硬膜外怎么打?了解了就能减少紧张和害怕了。对我们来说,宣传不仅给了科室更大的平台去展示,提高行业知名度,同时,更是医患建设,医医建设的平台,让同行、让患者了解我们的工作,了解我们的日常。
不要用“最美医生”这样的词汇道德绑架,也不要用满篇的赞美,写文章就是客观描述这样一个场景,大家自然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怀,也就有了好的导向。我们不是生硬的做宣传,而是要做有传播力的东西。这些温度我们有没有?有,就在这家医院的每天、每时、每刻,随处可见。我给大家讲几个手术室内的小故事,请大家感受一下。
我们的麻醉医生、手术室护士,为了哄孩子也是使尽浑身解数了,做玩具,画画、看动画片、送棒棒糖,比如我的手机里常年存着五六集动画片。你跟他有的玩,他自然就不怕了。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我们科的住院医给小朋友画了科普漫画;手术前,我们给宝宝做气球。我把这一个个温暖的小举动发到朋友圈,每一次都没觉得这是一种宣传。直到有一天,有人问我,你是特别喜欢小孩儿吗?我觉得你朋友圈里特别有爱。我才发现,那一年多时间,朱志军主任、龚树生主任、李钧主任先后到来我们医院,开展了一系列的小儿手术,手术室里每天多了很多小患者,我们的工作也在慢慢出现改变。所以那年党支部的宣传海报,我就做了这样一个小儿手术合集,来反映那一段时期工作的变化。主题是:用爱托起希望,用心呵护未来。孩子,就是父母的希望,国家的未来,我们用爱心来呵护、陪伴、治愈。这个海报做出来,跟别的科都不一样。好多人都来问我怎么想起做这么一个有爱的主题。我觉得这就是手术室文化,是手术室人的情怀,这里不是冷漠的,而是充满温情。
我要给大家讲的第二个故事,曾经让很多人流泪。大家知道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成为移植器官的唯一合法来源。6岁的女孩丹丹,是那一年北京的第一例捐赠者。她以前看《生命缘》栏目,就跟妈妈说,长大要做医生,要救那些可怜的小朋友。然而她却因为脑胶质瘤病情急剧恶化,很快就失去了自主呼吸。他的父母找到了肝移植中心,决定捐出丹丹的肝、肾、角膜给需要的人。丹丹妈妈说,她马上就要入少先队了,特别希望带上红领巾。所以在器官捐献手术后,我们的护士为丹丹系上了她最渴望的红领巾。那一天很多医护人员都眼含泪水送走了丹丹,她救了5个小朋友。那时候我们写了一篇小文纪念丹丹。两年半之后的一天,我为一个产妇做麻醉。她当时的状态很落寞,说大女儿走了,就在我们医院。我就一边打麻醉,一边陪她聊天。我突然发现,她就是那个红领巾丹丹的妈妈,然后我就拍下了一张照片,又一次写了丹丹的故事。
当时我发在朋友圈里,随后几个小时内,就被大家广泛转发,那些曾经为丹丹落泪的人们,开始回忆丹丹,并且祝福这个新家庭的圆满。第三天,我们医院公众号、微博都发布了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我们始终客观描述,叙述丹丹的故事,没有伟大的字眼,没有赞美,甚至几乎没提到我们器官移植的医生。但是朋友圈里的赞是一致的,大家心疼丹丹,同情这个家庭的遭遇,祝福他们的未来,同时也赞赏我们的移植医生。通过这个故事,大家也了解了器官捐献这件事。我告诉你,你告诉他,更多的人知道了手术室里的故事,了解到这个地方的温度。这就是有情怀的传播力。
我们的工作中有感人的故事,更多是普通的日常。我们科高学大夫有一天发了一个朋友圈。他那天早上7:30到岗交班,直到晚上23:58最后一个病人离开手术室。下班后他发了一个手术单的照片,配了一句话:16个小时,16台手术,120多次签名,签到手软……就是这么一个普通的日常工作,我们科的人经常这样加班,大家觉得很正常。我看到之后,马上写了一篇文章《麻醉医生,你几点回家?》,讲的就是麻醉医生一天都在干什么。之后大概过了一周,《中国卫生人才》杂志编辑就来联系我和高学,请我们写一篇麻醉医生日常工作的文章,于是有了那一期封面文章《麻醉医生——生命卫生》,写的是我们科每天从7:30早交班到大家下班的种种日常,同时普及了麻醉医生是做什么的。
可能很多人说,我们没这么多故事可以写,那最后我讲一个我们科的活动。3月最后一周由中华医学会组织举办了全国麻醉周,各个医院都在做这个活动,主题相同,形式不同。怎么能从宣传方面展示我们的活动?能显得我们比别人家做得好呢?今年的主题是“美好生活从无痛诊疗开始”,所以我们每天都用一个侧重点做无痛诊疗的普及,比如无痛胃肠镜、无痛分娩。我就从每天的小主题里找出一个患者最有疑问的或者说最关心的问题,写科普。连续五天,每天一篇科普,每天一个活动总结。到了第三天,引起了医管局官微的注意,“京城健康守护者”的记者来到我们科,专门采访一线医生,写他们的日常,很快就发了一个《守你入睡,护你醒来》的推送。到活动周结束的时候,很多人向我反馈知道了麻醉周这个活动,也对麻醉技术和麻醉医生有了新的认识,这就达到了我们宣传的目的。
其实,只要用心引导,就一定能有鼓舞人心的宣传。我觉得真正触动读者内心的报道,是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需要满篇的赞美,客观、真实的叙述才是最打动人心的。希望宣传员伙伴们,也能经常记录身边的小故事,从一线工作中找到我们的温度。我们无论是写故事,还是做科普,都不是生硬的做,一要有情怀,二要有导向,有了这两样,就是一个有传播力的、到位的宣传,形成了科室的风格,也就形成了科室文化,建立了良性的沟通窗口,能让沟通更顺畅,医患关系更和谐。同时也能让科室打开对外的平台,增强在专业内的影响力。 (文/高颖 图/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