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恢复,我们为您助力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08-15

  周一早上八点,身穿“黄马甲”的志愿者李清如约来到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诊室,开始为一名接受了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儿家长做调查问卷。和她一起耐心调查的,还有同样身着马甲的几位志愿者。每个周一和周五的早上,他们都会准时来到人工耳蜗诊室外,等待当天来做人工耳蜗术后复查的患者们。

  李清手上的这叠厚厚的问卷,根据接受手术者的年龄分类,设计了不同角度的问题,从听力的恢复水平到发声方式的变化情况,这些问题的答案对应着不同分值,患者家属每答一道题,志愿者们就要记录下他们的分数,并最终算出他们的总得分。

  这项工作对于评估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开机后听力恢复情况十分重要。医生将会根据每位患者获得的分数,结合实际检查结果对他们的人工耳蜗设备进行进一步调试,以确保每位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这样的工作不仅要求志愿者们懂得一些疾病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并在沟通时付出极大地耐心。

《友谊通讯》181期-27.jpg

  今年47岁的李清是一名自由职业者,也是在这个岗位服务时间最长、经验最丰富的志愿者。去年10月,当看到张贴在友谊医院门诊一层的“守护天使”志愿者招募海报时,李清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热爱社会工作、乐于助人的她马上就找到医院门诊部,申请了这个志愿服务岗位。此后,每周一和周五她都坚持来医院服务,用耐心与微笑迎接每天第一位患者到来,目送最后一位患者离开。

  一天,一位老奶奶领着佩戴了人工耳蜗的小孙子来耳科门诊复查。在做调查问卷时,李清发现这个小患者虽然已经开机很久,机器也调试了多次,但听力和语言的恢复水平还是很差。几经询问,李清了解到,这个小朋友的父亲患有精神类疾病,母亲也离家出走,家里只有奶奶带着他。但奶奶年纪大了,不知道该怎样帮助小朋友进行康复训练。于是李清和几名志愿者手把手地演示,一句句地教,还让老奶奶现场尝试。当天在医院里,小朋友的反应就有了一些进步,老奶奶非常感谢李清,还答应她回了家还会继续照着这种方法为孩子做康复训练。

  还有一次,一个年龄不到20岁、看上去有些自卑的小伙子来到门诊调试机器。在聊天中小伙子提到他不想工作,也不知道该怎么找工作。李清觉得这样不行,即使植入了人工耳蜗,如果不融入社会,参与社交,那他会更加自卑,与人交流的能力也不会提升。于是李清在网上帮他搜索了一些技术培训的课程,提示小伙子也可以去残联寻求就职机会,并且主动加了他的微信,告诉他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都可以随时与自己联系。

  其实,除了李清,这里的志愿者们都在全心全意的为患者们服务,无私的为这项工作奉献着。

  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李清和她的志愿者伙伴们已经累计服务了880个小时,帮助完成414份人工耳蜗术后患者复查问卷,为近200位患者提供了志愿服务。甚至有的志愿者家住怀柔区,还会每次不辞辛苦的赶过来。

  志愿者的服务,不仅让患者受益,也令人工耳蜗室的王伟医生有很深的感触。现在,他可以更加专注地完成复查患者、调试设备等技术工作,效率也更高了。在王伟眼里,这些志愿者们虚心好学、热心助人的精神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非常感谢志愿者对门诊工作的支持和帮助,更感谢他们对患者的耐心与热情。

  当问及是什么让他们坚守这项服务时,李清说,虽然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听力障碍的问题,但康复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很多患者或患儿家长遇到困难时,志愿者能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时不时地给他们鼓鼓劲儿,出出主意,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和学会使用人工耳蜗。这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志愿服务工作,它能让患者们感到在康复的路上,有人陪伴。

  目前,我院的“守护天使”志愿服务岗位主要为门诊导医,其中包括自助服务区导医、分诊服务台导医、门诊服务中心导医以及诊区内巡视导医等多个岗位。这个暑假,将有80余位来自院校和社会的志愿者在门诊提供志愿服务工作。

(文/图 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