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挂号信,一声跨越半个世纪的感谢

作者: 来源:文/图 宣传中心 发布时间:2019-08-30

  “当您接到此信时,一定会感到惊奇和不解,请原谅我的冒昧……因为五十二年前的北京友谊医院住院生活令我刻骨铭心,您以及外一病房的全体医护同仁的真挚情感和视病人如亲人的伟大胸怀,使我终生难忘……”

4-3 一封感谢信.jpg

  这是我院退休干部鄂文华不久前收到的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信件来自于一位52年前在我院就医的患者。读着信中的这些话语,鄂文华很是感动,思绪也不禁回到了1967年的那个秋天。

  1967年9月,来自山东的患者谭先生由于患门脉高压引发食管静脉曲张,住进了我院外一科病房,由李玉岩医生负责,鄂文华当时是病房中一个刚毕业两年的年轻护士。患者所得疾病易引发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十分危险。在今天,随着内镜治疗技术的发展,门脉高压引发食管静脉曲张可以通过创伤小、副作用小、危险性低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套扎与栓塞术进行治疗。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即使是在友谊医院,也只能通过实施门腔分流手术治疗患者。而由于医疗技术与条件较限制,手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且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此时的谭先生才刚二十出头,本对生活有着无限美好的憧憬,但在病痛的折磨之下,他却渐渐失去了希望。明天会怎样?他不敢妄想;未来会如何?他不敢奢求。他变得情绪低落、抑郁……

  那时,鄂文华还是一名年轻的护士,刚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对于生活与工作,她都充满了热情与活力。当看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谭被病痛和精神压力折磨的样子后,她十分希望能帮助他走出困境。鄂文华知道乐观的情绪、积极的心态对于恢复健康十分重要。于是在对小谭进行精心护理之余,她给小谭找到一些学习材料,与他分享其他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案例,激励他向这些患者学习。除了鄂文华,外一科病房的每一位医护人员在了解了小谭的情况后,都十分关注他的心理状况,他们常鼓励小谭,放下担子,积极治疗,帮助他调整心态。在他们眼中,小谭不仅是患者,更是朋友,是兄弟。在外一科病房全体医护人员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之下,小谭的状态日益好转。两个月后,小谭身体恢复健康,也走出了病痛的阴霾,出院回到家乡,以健康的面貌、积极的心态开启了崭新的生活。

  光阴似箭,转瞬已过五十余年。曾经英姿勃发的青年,已成为年迈古稀的老者,谭先生现在已经退休,安享晚年生活。我院的住院经历却让他一直难以忘怀,外一科的全体医护工作者对他的细心救治与精心呵护让他了解到“医者仁心”四个字的重量。他总是用这些优秀医护人员的事例去教导儿女。在他的影响下,女儿追随着这些优秀医者的脚步,也成为了一名出色的病理科医生。

  谭先生知道,在北京还有一群关心他的朋友,在友谊医院还有他的兄弟姐妹。他将感激与思念寄托在书信中,越过千山万水,送到外一科病房医护人员代表鄂文华的手里。展开这份沉甸甸的信件时,鄂文华感慨万千。她没有想到,当年的热心之举竟然对患者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

  鄂文华非常喜欢胡大一教授的一句话“医生看病要体贴患者的疾苦,尊重患者的感受,答疑解惑要耐心。医生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她也正是这样做的。在她心中,医者与患者的关系不应是对立的、紧张的,而应如外一科病房医护人员与患者的关系一样,温暖,温情。在与患者相处中,多做一点,多想一点,多体谅一点,同样也会收获患者的善意。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从患者出发,为患者考虑,不仅治疗伤痛,还治愈心灵。而患者也将这份情谊珍藏起来,将它变成人生的养料与动力,砥砺前行。相信这样的故事还会在我们身边发生,愿这样真挚的医患情谊,还能珍藏到下一个五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