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行医近70年,弹指一瞬间。总结过去,我没有做成什么大事,而医疗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却经常记在心中。我忌刻意包装自己,一直以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医生面对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这是一项非常崇高的事业。它要求我们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求我们充满爱心和同情心去治疗病人。为了掌握精湛的医术,要求我们不断学习,并要求我们将这些知识密切结合实际,总结实践,再提高医术。挽救一个生命,就是医生最崇高的目标和最硕大的欣慰。医生不仅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守护在病人床旁,最适当、最快地救治病人;还要将其它时间用于学习,总结经验,对每种疾病正确运用已知的、普遍而共同的知识,结合病人这一特殊个体,做出正确的决策,并贯彻始终。医生的责任是如此重大,他们所付出的精力、时间比哪一种职业都要多得多。
1946年到1948年,恰逢中国从抗日战争后的和谈转为大规模的解放战争。我一直坚定地以为,即使不能上战场亲手保卫祖国,作为医生,学成归来为人民服务,也是理想与行动完美结合的好事。大学二年级,我加入了中共地下党,积极参加上海地下党领导的各种活动,那时候学生运动仅仅是革命的一部分,我不是领导,也不是专职搞革命的,但是当时几乎所有的上海学生运动,我都会参加,我读大学前还代表高年级学生慰问过十九路军,我感到非常自豪。今重谈旧事,仍然激情昂扬,直到现在我还有充满热情的年轻血液,正义感仍然是我最看重的。要我满大街打坏人我没有那个能力,但穷困的人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那么多,我可以做我力所能及的事。
1950年12月,我作为一名实习医生,参加了上海市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第三大队,是第一批在鸭绿江边为志愿军伤病员服务的医务工作者,当时就在鸭绿江边上,东北农村,吃高粱米,那个村子叫二道江,归属丹东市。我属于地方医生,是第一批进驻前线的,所有报名参加的人都没抱着回来的希望。美军飞机随时会投放流弹,子弹不长眼,当时的伤病员都是从朝鲜前线撤回的,战争残酷至极,美军飞机在轰炸,能运过江回本土治疗的病人得的多是各种内科传染病,如大叶肺炎、回归型痢疾伤寒、红斑狼疮等等。当时医疗资源有限,没有任何控制传染病的防护措施,罹患麻风病的战士被隔离起来,我看着心里特难受,我就天天给他们送饭、洗碗,直到他们被运到后方去。参加抗美援朝的战士保家卫国出生入死,这让我很感动。很多军人才十六七岁,还都是孩子呢,不怕死,自己去报名参加志愿军,却不知道哪一时刻就会死掉。那时候,他们叫我“妈妈”!我至今仍然珍藏着许多当年那些孩子给我的小纸条:“您比我亲妈还好,见到您很亲切,您就是我的妈妈”。在那些战火连天的岁月,这样生死与共的温暖和感动成为我一生的珍藏。1951年9月,我作为一等功臣,有幸到北京参加了“十一”国庆观礼,列席了全国政协第一届第三次会议,接受了毛主席、周总理和朱总司令的接见,并且和郝建秀一起请毛主席和周总理在《毛泽东选集》第一版第一页上亲笔签名。数十年,这本书像珍宝一样被保护着。这是我终生难忘的时刻。
1951年,我到北大医院报到,吴朝仁院长安排我在内科工作,1952年下半年,我被推荐到俄语专科学校学习,为留学苏联打基础。出国前夕,教育部要研究生自定方向,我自己也弄不准,就请教林传骧老师。林老师说:“就学心血管。”于是,我开始了心血管研究和治疗的道路。回忆留学苏联的那段时期,在列宁格勒第一医学院,我受到了正规化的科研训练。我学到了作为一个医生必须的临床研究和教学基础。在苏联,我度过了25岁至28岁的青春年华。
1957年夏,我回到祖国,被分配到协和医院工作。心内科所有医生个个勤奋努力,读书到深夜才回宿舍。医生从书写病历到做一切,工作量极大,必须日夜住在病房。通过很累的实习医生生活,我似乎找到了当医生的感觉。1959年,我被调任友谊医院心内科,一待就是50余年,我的医学事业也从此开始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坚信,医生始终不能离开临床,1960年,我率同李清朗等医师进行了风湿性心脏病的普查,建立临床风湿活动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还与杨世豪教授协同七机部工程师,创制了第一台监护仪和除颤仪,建立了国内最早的监护病房,降低了急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1980年以前,友谊医院的心内科只有心电图仪。医疗器械的缺乏无法满足正常的医疗活动。我四处奔走以求,终于购置了包括大型心血管造影X光机等在内的各种仪器设备。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色初衷、雄心壮志和使命担当。弹指一挥间,新中国迎来了70周年华诞,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我很庆幸我可以亲眼见证这一切。我坚信,做一名医务工作者,就要不忘初心,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为国家的医疗卫生的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