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援藏专家完成西藏首例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
“间断性腹胀、便秘2年,再发1天……”当琼吉(化名)腹胀难忍住进拉萨市人民医院时,她还不知道面对自己的是什么。完善检查后诊断结果上,“高危间质瘤”五个大字让琼吉心情十分沉重。治疗这种疾病,在西藏,因医疗条件有限,只能选择做手术切除部分含瘤的胃。手术创伤很大,琼吉对手术非常恐惧。不过琼吉是幸运的,来自北京的援藏医疗专家魏红涛解决了她的困扰,不用大手术,使用胃镜就成功切除了肿瘤,同时也解决了她的心病,而这个操作也是在西藏成功实施的首例ESE。当琼吉从病床上苏醒后,她说现在最想做的就是对自己的救命恩人说一声感谢。像琼吉一样的患者还有很多,他们在北京援藏专家们的救助下重获新生。
自2015年党中央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正式作出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的重要部署,四年多以来,北京市先后有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奔赴西藏进行医疗对口支援。我院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截至今年10月,医院分多个批次共派出10名医疗干部驻藏支援,通过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工作,助力拉萨市人民医院从“创三甲”走向“强三甲”,为实现当地患者“大病不出藏”的目标,推进健康拉萨贡献力量。
骄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的是援藏医生们的辛勤付出,我院消化内科医生魏红涛正是援藏医疗队的一名成员。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严重的高原反应,面对重重困难他没有退缩。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他坚守岗位努力奋斗,为促进当地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边疆地区和谐稳定贡献一份力量。
雪顿节是藏族的重要节日,是体现藏族文化传承绵延的节日,而在这个欢庆的日子,魏红涛仍然奋战在医疗一线。雪顿节当晚,拉萨市人民医院急诊接收了60多岁的女性患者卓玛(化名),初步判断其为急性消化道活动性大出血,低血压休克状态。魏红涛经胃镜观察后发现,患者胃腔内充满新鲜血凝块,胃体、胃窦多发巨大溃疡伴出血,病情危重。魏红涛顶住压力,在科室成员的通力合作下,进行内镜下治疗止血抢救,使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未再发出血。
熟练地操作、娴熟地配合,很难想象这才是魏红涛来到拉萨市人民医院工作的第一个月,而此次手术,已经是他入藏以来的第四次急诊内镜下止血抢救。
在初到拉萨的第一周,魏红涛就被通知参加一个院际急会诊,患者是一名21岁的年轻战士,消化道大出血,情况紧急,需要急诊内镜下止血。但因患者病变位置距回盲瓣太近,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对医生是很大的挑战。魏红涛本着救人为上的原则,顶住压力,运用娴熟的内镜技术成功止血,挽救了战士的生命。
历经多次血战,魏红涛也仿佛成为了一名雪域高原上的战士,他与消化团队在与死神的斗争中,争分夺秒,屡创战功,挽救了一条条宝贵的生命。
为了提升当地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的治疗,以魏红涛为代表的援藏医生们将更多先进的消化内镜技术带到了拉萨,他们将曾经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变为可以治疗的疾病,为更多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9月的一天,腹胀难忍的琼吉来到了拉萨市人民医院。入科后检查胃镜提示胃窦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超声内镜(EUS)结果显示,胃窦固有肌层低回声病变,内部回声不均匀,考虑“间质瘤”。魏红涛带领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等消化内科医疗团队针对该患者的诊治进行详细充分的病情分析及术前讨论、并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采用“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治疗并成功实施。此次手术,是西藏成功实施的首例ESE。
ESE是主要用于切除消化道腔内生长为主的良性或低度恶性黏膜下肿瘤(如间质瘤、平滑肌瘤等)的技术。以往固有肌层的肿瘤是内镜手术的禁区,此类患者多选择外科手术,痛苦大,费用高,对身体影响大,康复缓慢。随着近年来内镜技术的发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费用少等优点的内镜下治疗技术逐渐成为主流。
此次手术的成功实施填补了西藏在该项消化内镜技术上的空白。魏红涛表示“ESE是消化内镜四级手术,操作难,技术要求高,这台手术的成功实施也标志着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在胃肠道疾病内镜微创治疗领域中迈上新的台阶。”在此之前,魏红涛已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拉萨市人民医院第一例超声内镜检查,此次ESE手术的成功实施更是为西藏消化内科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谱新篇。魏红涛是数百名北京组团式援藏医疗队成员中的普通一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是他们内心的坚守。他们用爱心与耐心,为雪域高原的人民带去温暖和希望。他们用真心与真情,构筑起与高原人民间的友谊之桥。他们用高超的医技与医者的仁人之心,为西藏各民族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