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伴万家灯火 护百姓健康(2023.01.28 清风北京公众号)
春节期间,医护人员坚守岗位,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图为北京友谊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护士正在为患者进行透析治疗。(北京友谊医院供图)
在春节的万家灯火中,家人团聚、共享天伦是再平常不过的图景。
今年春节,北京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平均每天有6.4万名医护人员在岗值守。对他们来说,过节和陪伴家人固然重要,但守护人民健康、帮助患者转危为安更重要。
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了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友谊医院及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感受医护人员的“别样年味”。
“在这里,‘病人需要我’就是无声的冲锋号”
“真没想到,我父亲今年还能回家过年。我真想给您磕两个,感谢救命之恩!”春节前夕,患者徐先生的儿女特意带着锦旗,到清华长庚医院重症医学科道谢。徐先生的病情来势汹汹,家人一度作了最坏的心理准备,所幸三周后顺利出院。
2022年12月1日,该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杨旭红结束产假返岗,立马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自己负责的医院3层ICU17张病床持续处于满床状态。
作为护士长,首要的难题是排班。杨旭红回忆,眼看一组班就要轮完,科室护士基本全发烧了。按原则不能带病上岗,但是重症患者一个个都插着管、上了呼吸机,她急得一晚上没合眼,接下来的班该怎么排呢?
“我体温降到37度2了,可以来上班。”“头不疼了,排我的班吧。”清晨,一条条“主动请战”的微信信息让杨旭红十分感动。她索性不再提前排班,全靠大家主动申报身体状况,自愿顶缺。“在这里,‘病人需要我’就是无声的冲锋号。”杨旭红说。
重新上班没几天,杨旭红狠狠心,要给孩子断母乳了。“原本计划至少亲喂到1岁,家里还买了冰柜存冻奶,现在宝宝才7个半月,选择自然离乳也是不得已。一方面出于防护上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太忙难以兼顾。”她告诉记者,科室护士下午2点半吃上中饭是常事,自己清晨6点半出门,晚上8点后才能到家。宝宝为了等妈妈陪自己一会儿,得熬到10点半才肯睡觉。
雪白的墙、嘀嗒作响的监测仪器,外人看来,ICU是一道生死未卜的“鬼门关”。杨旭红经常提醒同事:“病人首先是人,其次才是病人。一定要照顾到人的精神状态、人的尊严。”
在这里,“换位思考”是必备技能。比如,为了让护士们感同身受,科室安排大家轮番体验使用约束带。有护士事后表示,亲身体验过,才明白病人为什么会挣扎,哪里可能会难受,工作中会更耐心更细致。再比如,俯卧位通气是新冠治疗中一项重要手段,但一些老年患者由于肢体僵硬,突然改变体位,反倒无法放松。护士们就会启发患者:“您就想象自己在茫茫大海中,抱住一块浮木随波漂流。”有了画面感,患者就容易掌握要领。
“ICU永远意味着坚守。”对于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周华来说,这意味着在与家属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运用知识和经验,从更理性的角度给予专业建议和积极救治,核心标准是“让患者从治疗中真正获益”。
“治疗既要看适应证,还要看禁忌证,但二者并不绝对。”周华说起近期一个病例,一位83岁的老大爷因新冠病毒感染重度肺炎收进ICU,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十多天前用上了ECMO,病情逐步好转。“如果不考虑年龄因素,用ECMO是完全有指征的。但是老年人血管条件较差,能否承受同期的抗凝血药物,存在一定风险,我们也纠结。好在家属的救治态度非常积极,给了我们信心,大家共同做出了这个收益大于风险的选择。”
每一天都是“如履薄冰”,每一天都要“敬终如始”。周华告诉记者,ICU是连接门急诊、手术室和普通病房间的平台,ICU大夫其实是“床旁大夫”,更多需要到病床旁,用听诊器听一听病人的心跳、呼吸,摸一摸病人的手脚凉不凉,只有认真、全面地观察评估后,才能作出相应的治疗调整,帮助病人早日转出ICU。
“我们这儿没有节假日概念,患者的治疗不能停”
“新年好!”1月23日,大年初二,7点25分,北京友谊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中心刚开门,82岁的患者王奶奶坐着轮椅,被推进大门,忙不迭地和医护人员打着招呼。
这里是北京市规模最大的血液透析中心之一,500余名患者中,透析龄10年以上的高达47.5%,最长的接近40年。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手段,患者每周需要进行3次治疗,每次3至4个小时。
“让患者获益,是我们的职责。”该院肾内科副主任医师刘莎认为,合格的透析大夫不能只关注患者在透析室这4个小时的情况,还应该关注其整体医疗情况,及时制定合理处方、给予生活指导和转诊意见。比如,有的病人患有冠心病,专科大夫给他新加了抗凝药物,如果没有及时掌握,透析治疗仍沿用之前的抗凝方案,会加大出血风险。
该院肾内科护士朱晓翀告诉记者,由于透析治疗的特殊性,很多时候医务人员与患者见面的时间比见自己的父母还多,陪伴患者的时间可能比他们的子女还长。长时间积累的信任,为治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比如,透析间期需要管控饮食,家属可能做不通工作,但医务人员经常一说就通。
“我们这儿没有节假日概念,患者的治疗不能停。”朱晓翀介绍,每周一、三、五两拨病人,二、四、六两拨病人,每周4天班,每天11个小时,是透析护士雷打不动的日程表。
刘莎说:“家人会提前问我初几休息,就把全家人聚会的日子定在那天。特别感谢医务人员的家属,有了他们的理解、支持和迁就,我们才没有后顾之忧。”
朱晓翀是独生女,春节期间抽空回去陪家里老人吃了顿午饭,就匆忙赶回家,怕耽误上班。让她特别过意不去的是,父亲之前摔跤肋骨骨折住院,但没告诉她,怕增加麻烦、让她分心。刘莎的儿子上吐下泻,拖了一周不见好,她只能拜托朋友带孩子去看病。疫情期间,透析室一位医生的姥姥去世了,他一天假都没请,始终坚守岗位,直到大家发现他把微信头像调成灰色,在朋友圈里纪念亲人才知晓……
春节期间,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主任薛富善只在大年初一给自己放了一天假,其余时间都给了工作。“一方面是为了保障科室运转,另一方面我有几个博士、硕士生面临毕业,得抓紧把他们的论文好好看一看。”
大年初二晚上10点,家住门头沟的一位94岁老人前来就诊。11个小时前,老人误将带钩假牙吞下,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经两家医院诊治未能取出。北京友谊医院立即启动危重病抢救通道,在薛富善指导下,麻醉医生王芳顺利通过狭小空间插入气管导管,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田俊、主治医师徐海艳灵活采用麻醉喉镜辅助,轻柔松动假体,以最小的副损伤取出假牙。
薛富善常对学生们讲:“医疗的核心是关爱,医学不是万能的,但是咱们必须把不该走的人拉回来。”
“选择这个职业,日常生活基本不能提前规划,随时处于待命状态”
1月25日,大年初四,对北京安贞医院主动脉外科中心2区主治医师杨祎来说,这天晚上可以用“惊心动魄”四个字形容。
18点50分,值班电话响起。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通过院际会诊告知,一名高龄产褥期产妇怀疑患有主动脉夹层,希望转诊。杨祎所在的部门是全国最大的主动脉外科中心。安贞医院自2019年成为北京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以来,持续收治全市乃至全国大量高危孕产妇。
主动脉夹层是指患者的主动脉内膜被撕裂出现破口,形成一个夹层。血管壁只剩下薄薄一层外膜,在主动脉血流的高压冲击下,一个喷嚏、一个翻身都可能导致主动脉瞬间破裂,进而面临生命危险。
生命至上,必须争分夺秒。接到通知,杨祎和同事们立刻启动绿色通道,手术室、麻醉科、体外循环科、检验科、输血科、重症监护室等科室迅速进入待命状态。和杨祎本不在一个治疗组的夏瑀,刚从内蒙古探亲归来,一下火车就赶回医院支援。
19点30分,患者抵达。这是一名39岁的高龄产妇,28天前顺利分娩第三胎。当天下午1点多,因情绪波动突发胸闷胸痛,前往生产医院就诊。因具有典型心梗表现,转诊到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检查中,医生发现她的病症并不单纯,CT结果显示主动脉略宽,怀疑是主动脉夹层,这才再度转诊。
“这位患者的病情紧急且凶险,最要命的是A型主动脉夹层,发病后每小时死亡率会增长1%,第二要命的是右冠下壁心梗,第三要命的是心脏瓣膜反流。关关难过关关过。”杨祎介绍,最大的难题是出血关,治疗心梗需要抗凝血,治疗夹层需要止血,二者的治疗方案基本相反,非常考验团队的综合能力。尽管困难重重,但人命关天,中心主任朱俊明发话:“立刻手术!”
“在各科室的通力配合下,胡海瓯副主任医师给她换上了人工血管、人工瓣膜,做了心脏搭桥,一台手术解决了三个问题。”杨祎说。
“选择这个职业,日常生活基本不能提前规划,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杨祎告诉记者,尽管他是初四值班,但是只要治疗组遇到手术,就得准备上。初三那天,他上午9点来做了一台急诊手术,中间同事接力做了第二台手术,晚上8点多接到电话,他又匆匆抛下团年饭桌的家人,赶往手术间。“从初一到初四,我们4个治疗组一共做了9台急诊手术,每台至少需要3名大夫,基本上每个人都参与了1台以上。”
“临床无小事,产科更是如此。”清华长庚医院妇产科主治医师冯岩岩还记得入行时老师的教诲。产科直接面对产妇和新生儿,不管是漏看一个化验结果,还是一段病史没有问出来,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该院产科护士长蔡娟回忆,上个月,一位孕36周的产妇自觉胎动少来看急诊,同时还发着烧、新冠抗原自测为阳性,上了胎心监护后,胎心一直减速,始终上不去。冯岩岩收到支援呼叫,二话不说,赶到产妇身边,判断是急性宫内窘迫——属于5分钟必须上台的“绝急刀”。
“冯医生当时‘阴’着,家里还有几个月大的孩子,我们让她穿隔离衣、防护服,她却说‘来不及了’。”蔡娟说,护士们也顾不上防护,抓紧进行一系列术前准备。
“虽然我们看不到宫内胎儿,但听见胎心那么慢,就觉得这是求救的信号。”蔡娟说:“也许是一种本能反应,也许是一种职业训练,也许是长期浸润在团队中的默契,大家真的没有想那么多,脚下已经不自觉跑起来了。”
用信念与坚守、牺牲与坚持,守卫无价健康,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
精准穿刺患者桡动脉远端,顺利进入导丝、植入鞘管。将导丝轻轻送至血管狭窄病变的远端,先用球囊预扩张,然后置入支架,血管恢复畅通……屏幕上,血管蜿蜒曲折;屏幕下,术者步步为营,这是一台正在进行的冠脉介入手术。
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冠脉病区副主任医师祖晓麟,从事冠脉介入工作已有20个年头。他告诉记者,介入手术需要在X光机下进行,必须穿上几十斤重的铅衣。遇到复杂病情,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有人腰疼,有人腿酸,但没有人退缩。
2022年上半年,祖晓麟共完成343台冠脉介入治疗手术,位居全院前列。在他看来,技术的精进来自点滴的积累。“每个人的冠脉角度、走形各不相同,如何做出最优化的判断和治疗,既要安全,避免多余动作,又要有效,解除病患危机,这需要经验。”
“心脏介入的战场就在几毫米间,我们打交道的血管直径在2.25毫米至4毫米间,导丝粗细在0.36毫米上下,导管粗细在1.8毫米上下,失之毫厘,谬之千里,怎么能不小心?”祖晓麟说。
90分钟,是急性心梗患者到达医院直至实施开通血管抢救的黄金时间。秉承救治优先原则,北京安贞医院不断调整优化流程,2022年平均血管开通时间为52分钟左右,死亡率大幅降低,今年1月的最新数据已经“破五”,进入50分钟以内。
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从120接到病人开始,安贞医院就会通过预警系统与120直接沟通,尽早了解情况,进行精准化处理。为了优化流程、节约时间,CT室、抢救室及入院手续办理都安排在同一区域。急诊会诊机制要求相关科室5分钟内赶到,评估病人状态,完成与120、急诊的对接,所有急诊检查无条件优先,所有手术间无条件优先。
一条条绿色通道,守住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底线。“我们脑卒中绿色通道主要针对缺血性卒中,服务两类人群,一是120识别怀疑是脑血管病人,二是其他医院处理后还需要取栓的病人。”清华长庚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魏宸铭介绍,脑卒中DNT时间是指急性脑卒中患者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开始给药时间,国内及国际指南均建议DNT时间在60分钟内,越早越好。清华长庚医院将这一指标压缩至平均时间35分钟以内,低于北京市40分钟的平均水平。
在魏宸铭看来,60分钟内,取决于医院主观是否积极,按照标准流程,配备专人,基本都能实现;40分钟内,则要求医疗团队对整套流程相当熟练;再往上提升,就得细致到大夫每一句话少几个字、脚步快几分这种程度了。“我们一直在努力。”
“疾病不会挑日子,更不需要过节。”这话是事实。日夜交替,四季轮转,医务工作者用信念与坚守、牺牲与坚持,守卫无价健康,陪患者迎来一个又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