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桓英:心怀大爱佑苍生 唯愿世间无麻风(2023.01.29 中国新闻发布) 友谊博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媒体报道

友谊博览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 顺义院区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

    010-81608585

媒体报道

李桓英:心怀大爱佑苍生 唯愿世间无麻风(2023.01.29 中国新闻发布)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字号: + -

32.jpg

李桓英(右二)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曼喃醒村与村民合影。

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缅怀一位为中国麻风病防治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医者楷模。

她出身书香门第,家庭条件优越,却选择了被许多人视为畏途的传染病防治作为自己的事业;她曾与家人在海外生活,工作体面、薪水丰厚,却毅然回国艰苦奋斗;她终生未婚,无儿无女,却被许多重获新生的患者视为“妈妈”……她,就是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李桓英。

告别世卫组织,一心报效祖国

1921年8月,李桓英出生在北京。童年时,她曾跟随父母在德国柏林生活,感受了西方医学的迅猛发展。1945年,李桓英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次年,她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李桓英被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推荐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任职七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国家,为遏制性病和雅司(又称“热带莓疮”)等疾病在贫穷落后地区的蔓延作出了艰苦努力,受到世卫组织的好评。

33.jpg

1954年,李桓英在缅甸仰光巴士德研究所伏案工作。

1957年,世卫组织向李桓英发出“续签5年合同”的邀请。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然而,李桓英婉言谢绝了世卫组织的邀请,她瞒着家人,辗转多地,于1958年经莫斯科回到了祖国。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钱学森毅然回国的消息,内心受到很深的触动。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说。

回到北京后,李桓英被分配到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工作。为配合国家彻底消灭性病的规划,李桓英接受了回国后的第一项任务——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这在当时是一项极为尖端的试验,因为那时螺旋体还不能体外培养。实验室设备简陋,甚至没有紫外线消毒设备。李桓英便因陋就简,用二氧化碳喷雾水来消毒,还自制了二氧化碳孵箱,用自己饲养的兔子做试验,最终取得了成功。

此后,李桓英又开展了麻风抗原检测,自力更生利用土法成功提取麻风菌脂质抗原(PGL)。为了验证效果,李桓英就在自己身上做试验。这是非常冒险的举动,因为当时麻风病还没有特效药,一旦感染就真的成了麻风病人。所幸试验成功了,但李桓英的上臂上也永远留下了清晰可见的疤痕。紧接着,李桓英又在我国率先开展了荧光抗体试验,并达到了当时国际先进水平。

“三年自然灾害”之后,父母实在放心不下李桓英独自一人在国内,于1964年专程来到香港,再次动员她去美国团聚。面对年迈的父母,李桓英说:“国内生活确实很苦,但苦的不是我一个人。作为医生这时弃之而去,还不如当初不回国!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我感到自豪。”父母被女儿坚定的报国情怀深深感染了,在机场送别时,父亲的眼里饱含泪水,母亲一句话也没有说。李桓英没有想到,此次一别,竟是她和父母的永诀!

1980年,李桓英去美国为父母扫墓,并与弟弟妹妹团聚。她再一次拒绝了亲人们的挽留:“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孑然一身,却是很多病患的“妈妈”

1970年,李桓英在江苏省的一个麻风村第一次见到了麻风病患者。这给了她极大的震撼,不服输的她立志要攻克麻风病。1978年底,年近花甲的李桓英调到北京友谊医院,在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研究员。从此,她将全部精力贡献给了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

当时,李桓英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治疗麻风病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是缺乏临床试验。通过到全国各地走访调查,李桓英成功争取到了世卫组织免费的药品支持和试验项目,并提出要将国外先进的治疗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和山东潍坊地区麻风病发病率较高的几个县选定为治疗的试点,率先开展服药24个月就停药的短程联合化疗。

那个年代,在西双版纳州,麻风病人被称为“琵琶鬼”,只要家中有一人得病,全家就要被赶出村寨,搬到远离村民的偏僻山林中居住,开垦荒地,生产自救。由于知识的匮乏,人们对麻风病唯恐避之不及,从医者见麻风病人立马绕道而行,送药者也只敢透过窗户,用棍子将药传递给病人。外界的恐惧、排斥和歧视,使患者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

34.jpg

李桓英与患者零距离接触。

1983年,李桓英带着从世卫组织申请的新药,来到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的南醒村等3个麻风村寨开展试点治疗。她每天早上6点出发,走10公里的山路,经过一条河进入麻风村寨,到每一个病人的家里,劝说他们服药。给麻风病人看病的时候,李桓英不仅不穿隔离衣,还和他们握手拥抱。口渴了,她舀起病人家的水扬头就喝,中午还总会留下来,在病人家里吃饭。

麻风病人手脚是麻木的,甚至端滚烫的火盆都感觉不出烫手。因此,李桓英总是不厌其烦地教给他们防止皮肤破损溃烂的方法,还经常会将手伸进病人刚脱下来的脏鞋里,摸摸有没有砂子和钉子,再帮他们穿上。

有人曾问李桓英,不害怕吗?“医生不能怕!这就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但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我甚至巴不得自己被传染上——让你们亲眼看看我能治好它!”为了试验的规范性和日后的监测,李桓英甚至干脆把实验室搬进了麻风村寨。她和试验人员一道,对病人每天每次的用药等情况进行细致检测和翔实记录。没想到的是,有些人吃了药后,脸上开始发红、发紫,村民们吓坏了,有的病人就拒绝服药,甚至把药扔进水里。李桓英又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拍着胸脯向所有村民保证:“只要坚持吃药,这些症状都会消失的。我每年都来,治不好我就再找新药!”

半年、一年、两年、五年……所有服药病人身上的肿块都消失了,麻木的皮肤开始有了知觉。经过几年的治疗,勐腊县的麻风病患者被全部治愈,几个村寨彻底摆脱了麻风的阴影。南醒村还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在1990年泼水节这一天,李桓英和村民们一块跳起了傣族舞蹈。

如今的曼喃醒村,一幢幢漂亮的傣族小楼鳞次栉比,村寨干净整洁,到处鸟语花香,村民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谈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村民们都说:“麻风病把我们从人变成了鬼,是李妈妈把我们从鬼变回了人,她给了我们麻风病人第二次生命。”

“如果还有来生”

为了我国的麻风防治事业,李桓英长期奔波在云、贵、川三省的边远贫困地区。7个地州、59个县,几乎每一个有麻风病患者的村寨都留下了她的足迹。在深入麻风病区的途中,由于山高路险、道路崎岖,李桓英曾经4次遇险:2次翻车,2次翻船。1989年,李桓英去四川西昌途中,汽车翻越雪山时突然打着滚掉进了十几米深的山沟里。等李桓英苏醒过来,只见雪地上留下一大片殷红的鲜血。那次,她的两侧锁骨和3根肋骨都骨折了,头部外伤缝了7针,人们都劝她好好休养,但她缠着厚厚的绷带、打着石膏就继续投入工作中。

在李桓英和广大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年,肆虐数千载的麻风病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全国麻风病患者从11万人降至不足万人,年复发率仅为0.03%,远低于世卫组织1%的标准。1996年,李桓英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消灭麻风病的特别行动计划,首次提出了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实现了麻风病的早发现、早治疗。1999年,全国98.6%的县(市)已消灭麻风病,短程联合化疗取得完全成功,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几十年的从医生涯中,李桓英在麻风防治研究上的成就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她先后被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麻风病专家委员会成员及多次国际麻风大会的主席和副主席,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以及“全国医德楷模”“时代楷模”等荣誉。

35.jpg

2016年12月27日,95岁高龄的李桓英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入党。

2016年9月,95岁高龄的李桓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以前我总觉得自己还不行,还不合格,现在我觉得自己应该合格了。”同年12月,李桓英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成为一名中共党员。2021年8月17日,在自己的百岁生日时,李桓英满怀深情地说:“如果还有来生,我还会回到祖国,以平生所学为中国人民服务。”

初心可鉴超凡风骨,热爱可抵岁月漫长。2022年11月25日,李桓英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她把所有的温柔与坚强,都留给了她挚爱的祖国人民,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