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科普】碳水真乃万恶之源?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这四种碳水化合物更健康! 友谊博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

友谊博览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 顺义院区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

    010-81608585

健康知识

【友谊科普】碳水真乃万恶之源?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这四种碳水化合物更健康!

发布时间:2024-09-10 浏览次数:
字号: + -

作为一个资深干饭人,不吃碳水真的是要命!说起“碳水化合物”,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碳水=容易胖、不健康、升血糖。为了保持身材、减肥、控制血糖,选择少吃甚至不吃碳水。碳水真的是万恶之源吗?少吃或不吃碳水真的有助于控糖、减重吗?

什么是碳水?

“碳水”是碳水化合物的简称,机体正常运行的三大能量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其中,碳水化合物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推荐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50%-65%。

碳水其实才是隐藏最深的大佬,“不吃碳水,没有力气燃烧卡路里”是真的!

确实,碳水吃太多会胖、血糖控制不稳定,但碳水吃得太少或不吃也是不健康的。长期碳水摄入不足会出现大脑能量不足、低血糖、疲劳感、情绪不稳定、工作效率下降等,还可能导致月经不调、记忆力减退、酮症酸中毒等。

“减重减脂、控制血糖=少吃或不吃碳水”是错误的!我们要了解碳水,与“碳水”化敌为友,知己知碳水,方能更健康、有效地减肥/控糖。

好坏碳水知多少?

提到碳水,我们第一时间都会想到米饭、馒头、面条、包子等,认为碳水就是米面粥粉。真真是小看了碳水,碳水也有好坏之分。

“好碳水”不仅能提供热量,还能提供维生素、矿物质和其他有益成分。

“好碳水”都有哪些呢?

全谷物:包含全麦面包、全麦粉、燕麦、薏米、荞麦、完整玉米粒等。

杂豆类:包含红小豆、绿豆、芸豆、鹰嘴豆等。

薯类:包括红薯、紫薯、土豆、芋头、山药等。

部分高淀粉蔬菜:包含南瓜、莲藕、菱角、荸荠等。

大部分水果,高糖水果要限量,包括榴莲、菠萝蜜、香蕉、鲜枣、荔枝、桂圆、无花果等。

相反,“坏碳水”几乎只提供热量,大多缺乏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食物,又称为“空热量食物”,这类食物通常具有高油、高盐或高糖的特点,味道较好,容易吃太多。

“坏碳水”都有哪些呢?

油炸薯类:包括薯条、薯片等。

添加糖食物:如糕点、蛋糕、饼干等。

含糖饮品:包括果汁、饮料、奶茶等。

可能有人会问了,我们日常吃的精白米面属于“好碳水”还是“坏碳水”呢?如果要减肥或控糖,到底能不能吃呢?

有人说精白米面的升糖指数较高,所以属于“坏碳水”。其实不然,精白米面好消化,对于肠胃功能较弱的人来说,肠胃负担较小。如果主食全部摄入粗粮、薯类、杂豆类,会导致腹痛、腹胀等症状。粗细搭配才是正道。

所以,我们不要一棒子打死整船“碳水”,在日常饮食中,我们要多吃“好碳水”,少吃“坏碳水”。

这四种碳水,您值得拥有

世界卫生组织依据最新科研成果更新了关于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指南[1],推荐了四种碳水: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

一日三餐应该如何均衡摄入这四种碳水呢?《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推荐[2]:

1. 全谷物:推荐每天吃全谷物食物 50-150 克,相当于一天谷物的1/4-1/3。

2. 蔬菜:餐餐有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 300 克的新鲜蔬菜,深色蔬菜占 1/2。深色蔬菜指深绿色、红色、橘红色和紫红色蔬菜。

图片来自中国营养学会官网

3. 水果: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 200~350 克的新鲜水果,果汁不能代替鲜果。首选应季水果,每天至少 1-2 种。

(GI,升糖指数;GL,血糖负荷)

20240910.png

上面表格列举的水果对血糖友好[3],减肥/控糖的你,赶快买起来!

4. 豆类:杂豆可以和主食搭配食用,发挥膳食纤维、维生素B、钾、镁等均衡营养作用,提高蛋白质互补和利用。杂豆类搭配大米做成杂豆饭,豆馅搭配面粉做成美味的包子,芸豆、花豆等还能做成美味的菜肴。

碳水虽好,可不要贪碗

既然碳水这么重要,何来“万恶之源”一说?除了在选择碳水的种类上存在问题外,可能还与摄入过量有关。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谷类200-300克。

50克大米=110米饭(一碗),50克面粉=80克馒头(一拳大小)

果然,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恶,真正的恶是毫无节制。大口干饭的前提是:饮食多样、均衡搭配、吃动平衡。“碳水”被骂了这么多年,找谁说理去!

参考文献

[1] Carbohydrate intake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WHO guidelin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 杨月欣. 中国食物成分表 第6版[M].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8.

营养科  李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