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科普】神经内分泌肿瘤,不为人知的消化系统变色龙 友谊博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友谊博览 >>健康教育 >>健康知识

友谊博览

联系方式

  • 西城院区

    北京市西城区永安路95号

    010-63138585

  • 通州院区

    北京市通州区潞苑东路101号院

    010-80838585

  • 顺义院区

    北京市顺义区友谊南街1号

    010-81608585

健康知识

【友谊科普】神经内分泌肿瘤,不为人知的消化系统变色龙

发布时间:2025-04-18 浏览次数:
字号: + -

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活动主题是“科学防癌,健康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很多人不知道它与消化系统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过,近年来,随着其发病率的悄然攀升,神经内分泌肿瘤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什么?有哪些症状?该如何进行诊断与治疗?我院消化中心副主任医师胡海一、主治医师刘思茂将为大家拨开迷雾,深入科普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健康知识,助力大众科学防癌,拥抱健康生活。

什么是神经内分泌肿瘤?

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是一类起源于肽能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具有神经内分泌分化并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物的少见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以胃肠道和肺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70%发生在胃、肠、胰腺等等。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种少见病,但最近20年,发病率涨了差不多6倍,每10万人里大概有7个人患病。神经内分泌肿瘤属于恶性肿瘤,但它跟我们平时说的“胃癌、肠癌”不太一样。它的异质性很高,有的长得慢,有的长得快,所以恶性程度要具体分析。长得慢的,比如病理分级属于1级-2级,增殖指数<20%的神经内分泌瘤。但也有一部分长得快,恶性度高,增殖指数>20%的3级神经内分泌瘤和神经内分泌癌。

跟普通癌症不同的一点是,有一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分泌激素,称为“功能性神经内分泌瘤”。比如胰岛素瘤可以分泌胰岛素,导致低血糖症状;胃泌素瘤的患者胃酸分泌会过量,可能反复得消化性溃疡;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类癌综合征,莫名其妙突然出现脸红、腹泻等问题。不过大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是没有症状的。

神经内分泌肿瘤有哪些症状?

早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没有任何症状,特别是直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往往都是体检发现。

中晚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会出现压迫症状,比如胃或者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长大后可能出现腹痛、腹胀,甚至消化道梗阻的表现,比如进食后呕吐等。

而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在体积很小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分泌一些特殊激素导致患者明显的症状,比如分泌胃泌素的胃泌素瘤,会刺激胃酸过度的分泌,胃酸过多后,胃和十二指肠黏膜容易得顽固性的溃疡,吃药很难治愈。还有的患者反复出现低血糖表现,心慌、手抖、甚至晕倒,经过细致检查,发现胰腺很小的肿块,这就可能是胰岛素瘤。还有的患者会突然面部潮红,伴随腹痛腹泻、心脏杂音等,常规化验检查没有异常,这时候可以查一下血液5-羟色胺、尿液5-HIAA,有神经内分泌瘤的可能。

如何发现和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

因为大多数早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没有特异性症状,所以很多患者都是在做普通体检时的一些检查偶然发现的。比如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是通过腹部超声发现。直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主要是体检肠镜是发现。胃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比较复杂,分为3种类型,很多也是体检胃镜的时候发现的。需要强调一下的是,其中胃I型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会合并桥本甲状腺炎、贫血等疾病,这些患者如果碰到有经验的大夫,可能会建议做胃镜检查,明确是否有胃神经内分泌肿瘤。

刚刚也提到了,中晚期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或者早期有分泌功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会有相关的临床表现,那么对于这些患者,医生会建议做一下相关的检查。常规的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比如CT 和核磁,主要是看是否有肿瘤、在哪里、有多大、有没有转移等。特殊的检查包括超声内镜,这是一项结合了内镜和超声的技术,这项检查的优势除了可以近距离评估病灶特点,还可以通过穿刺直接获得病理组织,从而明确诊断。还有一项特殊检查是,核医学检查——生长抑素显像,这项技术既可以用于诊断,也可以用于治疗。

神经内分泌肿瘤为何称之为“变色龙”?    

变色龙是一个形象化的比喻,用来突出这类肿瘤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一)像变色龙一样“隐匿多变”

1、症状千变万化,就像变色龙随环境改变颜色,神经内分泌肿瘤的症状也因肿瘤类型和位置不同而“伪装”成其他常见病,如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等,易被误诊。

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分泌多种激素,如胰岛素、胃泌素、5-羟色胺等。导致症状因激素类型而异,例如:低血糖(胰岛素瘤)、顽固性腹泻(VIP瘤)、潮红、喘息(类癌综合征)、胃溃疡(胃泌素瘤)。  

2、生长速度差异大,有些生长极慢(惰性,如某些G1级肿瘤),有些进展迅速(如神经内分泌癌),类似变色龙既能静止潜伏也能快速行动。  

(二)像变色龙一样“难以捕捉”

变色龙在森林中不易被察觉,就像神经内分泌肿瘤在早期常“隐身”于正常组织中,导致诊断相对困难。一些常规检查,如常规化验或者影像学,可能漏诊,需特异性检查,如Ga-68 PET-CT、嗜铬粒蛋白A检测,才能发现。  

(三)像变色龙一样“适应性生存”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策略需个体化,有的只需观察(惰性肿瘤),有的需手术、靶向药或核素治疗(PRRT),类似变色龙根据环境调整生存策略。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方法分为以下几种:内镜治疗、外科手术治疗、靶向药物、核素治疗PRRT,因为大多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惰性,有的患者还可以选择“观察等待”。下面向大家介绍各种治疗方法的适用场景。

“观察等待”疗法适用于哪些患者?

这个需要根据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和瘤体大小,比如小于5毫米的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小于1厘米的无功能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在充分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观察随诊。

什么情况下可选择内镜治疗?

我们可以分部位来讲,先说说胃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这里要特别提到I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它往往是多发的,伴随着自身免疫性胃炎、贫血或者甲状腺疾病出现。这类肿瘤的处理方式是:如果小于5毫米,完全可以先观察;大于5毫米的,可以做内镜下切除。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类患者得胃肿瘤的风险是普通人的10倍左右!肿瘤切干净了以后,也要定期来胃镜复查,监测复发及其他胃肿瘤的早诊早治。

胰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需要根据瘤体大小,发生在胰腺的哪个部位和有无功能进行个体化治疗:小于1厘米的无功能肿瘤,可以先观察,定期复查MR就行;但如果长到2厘米以上,需要做外科手术切除。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是否合并高危因素,比如胰管扩张,即使小于1厘米也要积极处理。如果是有功能的,分泌激素的肿瘤,无论大小都需要积极治疗。

最后说说直肠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这个部位的治疗主要是根据大小。小于1厘米的肿瘤,可以内镜下切除;但要是超过1厘米,就要好好评估了——这时候肿瘤可能已经"扎根"比较深,需要更全面的检查来判断是选择内镜治疗还是外科手术。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药物治疗有哪些?

说到药物治疗,这里同普通“癌症”不太一样,通常神经内分泌肿瘤不是化疗,而是使用专门的靶向药物,它就像"智能导弹"一样,专门攻击肿瘤细胞的生长信号。还有一类很特别的药物叫生长抑素类似物,可以控制功能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引起的激素分泌症状,也可以延缓肿瘤的生长。

目前还有一项新的治疗就是核素治疗(PRRT),是先把一种能识别肿瘤的药物注射进体内,等药物精准定位到肿瘤后,再释放携带的放射性核素,从内部"爆破"肿瘤。很多晚期的、已经转移的患者,用这个方法都能获得很好的控制。

治疗后多久复查一次?

说到复查随诊,这里重点说一说I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这类患者通常伴随有自身免疫性胃炎,这类胃炎的患者很难吸收一些造血需要的营养成分,比如铁、VITB12、叶酸等,因此往往会出现两种特殊类型的贫血:缺铁性贫血和恶性贫血。因此我们建议,这类患者每6个月检测血清维生素B12、叶酸及铁的水平,如果出现缺乏,及时补充。另外这类患者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可能复发,而且胃早癌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因此需要定期复查胃镜。具体要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来指定治疗随访计划。小于1厘米 G1级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最常见,大多数内镜治疗属于治愈性切除,根据术后病理来制定随访计划。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预后情况

肿瘤的部位、功能状态、病理分级和分化程度、分期及治疗方式是决定患者预后的关键因素。

低级别(G1)1型胃神经内分泌肿瘤、<1cm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寿命通常不受影响,5年生存率可达到99%。分化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即使出现远处转移,也能获得较长的生存期。

消化中心  胡海一、刘思茂